不怎么感觉痛、术后数小时就下床活动、术后24~48小时就出院,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做过肺癌手术的患者吗?(这比顺产生个娃、切个阑尾还要快……)
肺部小结节是肺癌吗?
广州的袁阿姨,50岁出头,前几天参加了单位的体检,做了一个胸部低剂量螺旋CT,结果把她吓了一大跳,右肺见到一个直径约9mm的磨玻璃样结节,医生建议随访。
体检发现肺部小结节?低剂量螺旋CT早筛显示GGO?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早筛手段的流行推广,肺部小结节或磨玻璃影(GGO)被越来越多在早期被发现。
GGO就像一小团“棉花”,根据“棉花”中是否含有实性成分为标准,将它分为“纯磨玻璃结节”(不含实性成分)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含有实性成分)。
事实上,这团看似不起眼的“小棉花”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它有可能是癌前病变,虽然惰性生长,但是早期肺癌的“伪装者”,尤其是“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恶性概率高达63%。
于是——GGO成为很多患者心里面过不去的一道坎:切了它感觉“兴师动众”,不切又心神不安。
切之可“惧”,这个手术到底做不做?
通常,当患者知道自己肺部有小结节时,内心必定会经过几次三番的纠结。不切,万一癌变怎么办?切?往往影视剧中胸腔手术的画面铺面而来:身上插满管子……上呼吸机……怕术后久久不能醒来拉着亲属的手生离死别……
但是,医生们对于犹豫不决的患者,还是有明确的建议:对于此类小结节,如果怀疑是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是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对于早期肺癌,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和GGO/实性比例进行个体化范围切除,对早期外周型磨玻璃样(实性成分占比<0.25)为主小结节(<2cm),单纯采取亚肺叶切除(包括肺段和楔形);一般而言,靠近外周的结节可采用楔形切除,靠近内部的结节可通过三维重建后确定结节所在肺段而采用肺段切除。这两种术式均能达到肿瘤生物学层面“完整切除”,同时保留更多正常肺组织,对患者术后恢复及日后生活质量均能带来一定改善。
医生说,事实上,传统胸腔镜肺癌手术的复杂程度确实不容小觑。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术后留置胸管、尿管等,个别患者还要在ICU观察24小时后方可以进食、活动。
除此以外,肺部手术还有几个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的“老大难”问题——
“医生,我不敢咳嗽,一咳嗽我伤口就疼。”
“医生,这个管子好粗,看着好可怕,什么时候能拔管?”
“医生,能不能不插尿管?什么时候能拔尿管?
“医生,引流管处的伤口为什么愈合不良,拆线痛不痛?”
术式改良:“细管”技术,24小时满血复活
为了让病人在手术后尽可能快原地满血复活,在快速康复和手术安全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在楔形切除被称为“肺科小手术”中,医院肺癌研究所肺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和护理康复团队做了一些简单巧妙的术式改良。
术后放置常规胸管,是为了避免术后漏气、气胸,但留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不言而喻。医生们知道,管道们虽然在过往手术中立过大功,但是加诸在患者身上的风险与痛苦,则患者冷暖自知。比如,留置导尿管,对膀胱和尿道都有刺激作用引起术后不适;留置胸管,就会有伤口,更容易引起感染。
如何保证术后安全又解决患者舒适问题?解出这道左右为难的难题只需要把术后插管换一根。
看似术式上一个小小的变化,饱含了医院肺外科团队的一片苦心。这个创新改良是在国际热议的“无管(tubeless)”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正式的学术名称叫“预防性抽气策略:深静脉管代替常规胸管”技术。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无管技术”有望革命性地把一些胸外科手术直接变成即做即走的日间手术。但是,任何技术改良,都应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所以,为了防止术后气胸的发生,团队把无管技术做了一个小小的创新——把常规胸管换成了管径细10倍的深静脉管。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替换动作,留置这条细管不但大大降低了术后的痛苦,而且为患者留好了一条“安全后路”——术后复查胸片,如果肺复张良好,无明显胸腔积液、气胸等情况,则可拔出这条细管;如果出现气胸,则用注射器通过这条细管进行补救性排气,将胸腔内的残气抽出来。同时,因为手术时间短,患者无需插比筷子还粗的尿管。麻醉时亦考虑使用整合了传统双腔麻醉(安全)和不插管(创伤少)双方优点的单腔封堵器。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减少完全无管胀肺时潜在的气道损伤,术后重视b超、胸片监测和潜在气胸的管理。整体策略既能满足术后快速康复、无痛的要求,也可及时安全地应对术后气胸情况,正可谓两头兼顾。
翻译过来就是:管子照插,不过,换根细的!不痛、安全、恢复也快),它有效平衡了肺部手术的安全性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无痛的需求。
大样本临床实践:结果显示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换根管子之后会有什么变化?随意翻翻病历感受一下:
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右上肺GGO,大小约11mm。按照改良方法做了微创“肺楔形切除术”,术前无需插尿管,手术时间30分钟,出血5ml。麻醉复苏后安返病房,1小时立即下床活动,术后无明显疼痛感,咳嗽有力,伤口恢复可,术后复查胸片示肺复张好,就拔出双腔引流细管,术后第1天即可出院。
另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做了同样的手术。但她在术后第一天复查就发现了右肺气胸30%,医生们马上经预置的双腔引流细管抽气,复查胸片示肺右肺气胸吸收,再予抽气ml后复查肺复张好、气胸消失,术后第3天出院。
-年,医院样本临床实践“肺楔形切除术常规胸管置入对比双腔管引流细管”的结果也显示“静脉双腔管置入配合预防性抽气技术”在术后疼痛上优于常规放置胸管组,术后重新置管率低于不放胸管组,在安全性上与传统常规放置胸管一致;不仅如此,这一新技术的运用,缩短了住院天数,加快了住院周转,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是一相得益彰的举措。
不用拆线,极大降低了原来引流口愈合不良的几率,减少了敏感的尿道接受筷子粗尿管放置的尴尬和痛苦,在减轻患者痛苦、保证安全、风险控制上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有一名患者在出院时由衷地感叹:“没想到我这次切了肺,比我当年切阑尾恢复还快!”
资料来源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外科,胸外科
编辑
叶译楚
今日肿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