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桑螵蛸(蚀疣、螳螂子)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和小刀螂,或薄翅螳螂,或巨釜螳螂的卵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原动物喜生于草丛、灌木、农田或墙壁上。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肾壮阳、固经缩尿。临床用名有桑螵蛸。
《神农本草经》:桑蜱蛸,味咸,平。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一名蚀疣,生桑枝上,采,蒸之。
《吴普》曰:桑蛸条,一名(今本脱此二字),蚀疣,一名害焦,一名致,神农咸无毒。(《御览》)
《名医》曰: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火炙。案《说文》云:蜱,蜱蛸也,或作蜱蛸,虫蛸,螂子。《广雅》云:蟭,乌涕,冒焦,螵蛸也。《尔雅》云:不过螳蠰,其子蜱蛸。郭璞云:一名焦,螳蠰卵也。范子计然云:螵蛸出三辅,上价三百,旧作螵,声相近,字之误也。玉篇云:蜱同螵。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男子虚损,五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久服益气,养神。《药性论》:臣,畏戴椹。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本草图经》:古方漏精及风药中多用之。
《本草衍义》:自采者真,市中所售者,恐不得尽皆桑中者。《蜀本·图经》浸泡之法,不若略蒸过为佳。邻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数十次,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减,以女劳得之。令服此桑螵蛸散,未终一剂而愈。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以上各一两,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如无桑上者,即用余者,仍须以炙桑白皮佐之,量多少可也。盖桑白皮行水,意以接螵蛸就肾经。用桑螵蛸之意如此,然治男女虚损,益精,阴痿,梦失精,遗溺,疝瘕,小便白浊,肾衰,不可阙也。
《本草蒙筌》:桑螵蛸
味咸、甘,气平。无毒。系螳螂所生,逢荆棘俱有。独取桑树者入药,欲得桑津气引经。(桑皮善行水,故能引达肾经,如不得真者,加桑白皮佐之。)二三月中,方可收采。曝干复炙,(当中破开炙之。)免泄大肠。畏旋覆花,宜白龙骨。主女人血闭腰痛,治男子虚损肾衰。益精强阴,补中除疝。止精泄而愈白浊,通淋闭以利小便。又禁小便自遗,故《本经》注云∶凡梦遗方中,不可缺也。俗谓禁尿窠,亦指此焉。
《本草纲目》:螳螂、桑螵蛸。(《本经》上品)
蟷螂(音当郎)、刀螂(《纲目》)、拒斧(《说文》)、不过(《尔雅》)、蚀疣(音尤),(《本经》)其子房名螵蛸(音飘绡)、蜱蛸(音皮)、?蟭(音爆焦)、致神(《别录》)、野狐鼻涕。
颂曰:《尔雅》云:莫貈、蟷蠰、不过,蟷螂也。其子蜱蛸。郭璞云:江东呼为石螂。
时珍曰: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兖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代人谓之天马,因其首如骧马也。燕赵之间谓之蚀疣。疣即疣子,小肉赘也。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其子房名螵蛸者,其状轻飘如绡也。村人每炙焦饲小儿,云止夜尿,则?蟭、致神之名,盖取诸此。《酉阳杂俎》谓之野狐鼻涕,象形也。又扬雄《方言》云:螳螂或谓之髦,或谓之髦。齐兖以东谓之敷常,螵蛸亦名夷冒。
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也。惟连枝断取者为真,伪者亦以胶着桑枝之上也。
保升曰:螵蛸在处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树上,丛荆棘间。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数百枚。
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能翳叶捕蝉。或云术家取翳作法,可以隐形。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
《别录》曰:桑螵蛸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蒸过火炙用。不尔令人泄。
敩曰:凡使勿用杂树上生者,名螺螺。须觅桑树东畔枝上者。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次,锅中熬干用。别作修事无效也。
韩保升曰:三、四月采得,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黄用。
螳螂
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食疣目(时珍)。
时珍曰: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又《医林集要》:出箭镞亦用之。
新二。
惊风定搐:中分散:用螳螂一个,蜥蜴一条,赤足蜈蚣一条,各中分之,随左右研末。记定男用左,女用右。每以一字吹鼻内,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普济》)
箭镞入肉不可拔者:用螳螂一个,巴豆半个,同研,敷伤处。微痒且忍,极痒乃撼拔之。以黄连、贯众汤洗拭,石灰敷之。
桑螵蛸
咸、甘,平,无毒。
之才曰:得龙骨,疗泄精。畏旋复花(戴椹)。
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经》)。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久服益气养神(《别录》)。炮熟空心食之,止小便利(甄权)。
时珍曰: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古方盛用之。
权曰:男子肾衰精自出,及虚而小便利者,加而用之。
颂曰:古今方漏精及风药中,多用之。
宗奭曰:男女虚损,肾衰阴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疝瘕,不可阙也。邻家一男子,小便日数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瘁食减,得之女劳。令服桑螵蛸散药,未终一剂而愈。其药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补心气,止小便数。用桑螵蛸、远志、龙骨、菖蒲、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为末。卧时,人参汤调下二钱。如无桑上者,即用他树者,以炙桑白皮佐之。桑白皮行水,以接螵蛸就肾经也。
旧三,新七。
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外台》)
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水煎。分二服。(《圣惠》)
妇人胞转,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产书》)
妇人遗尿:桑螵蛸酒炒为末,姜汤服二钱。(《千金翼》)
妊娠遗尿不禁:桑螵蛸十二枚,为末。分二服,米饮下。(《产乳书》)
产后遗尿或尿数:桑螵蛸(炙)半两,龙骨一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徐氏《胎产方》)
咽喉肿塞: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马屁勃半两,研匀,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汤,每服三五丸。(《总病论》)
咽喉骨哽:桑螵蛸醋煎,呷之。(《经验良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个(烧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掺入神效。有脓先缴净。(《经验方》)
小儿软疖桑螵蛸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危氏方》)
《本草经疏》:桑螵蛸,桑树上螳螂子也。禀秋金之阴气,兼得桑木津液,《本经》味咸气平。《别录》甘无毒。气薄味厚,阴也。入足少阴、太阳经。人以肾为根本,男子肾经虚损,则五脏气微,或阴痿,梦寐失精遗溺。咸味属水,内合于肾,肾得之而阴气生长,故能愈诸疾及益精生子也。肾与膀胱为表里,肾得所养则膀胱自固,气化则能出,故利水道通五淋也。女子属阴,肝肾用事,疝瘕血闭腰痛,皆二经为病,咸能益阴入血软坚,是以主之。甘能补中,故主伤中益气。肾足则水自上升,克与心交,故能养神也。简误:桑螵蛸气味虽咸平,走肾利水道,然得秋时收敛之气,凡失精遗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本草乘雅半偈》:内容:(本经上品)
出世人不肯作此用,世人亦无暇及此。
咸甘平,无毒。
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曰∶桑螵蛸螳螂子也,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桑枝上者,入药用。房长寸许,大如拇指,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芒种节后,一齐都出。月令有云∶螳螂生也,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两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尤善捕蝉。尔雅云∶不过螳螂,其子螵蛸,捕蝉而食,执木叶以自蔽,蝉将去而未飞,为之一前一却。庄子云∶螳螂执翳而搏之,得见而忘其形,盖谓是也。云∶凡使勿用杂树枝上生者,名曰素螺。须觅桑枝东畔生者。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七次,锅中熬干用。别作修事无效也。
先人云∶房藏久远,一房百子,有肾之悭,得甲之体,候阴之物,输精之用者也。
曰∶桑螵蛸,即螳螂秋深产卵,连缀桑枝东畔者良。螵从票,蛸从肖,言劲疾轻举,肖类母性也。月令芒种螳螂生,盖是月升阴始起,杀虫应而生焉。不生是谓阴息,唯捕蝉时,有进退势,余只知进而已,当入厥阴,具厥阴体用者也。故主厥阴隐深之境,唯知厥退,为疝瘕阴痿,精涸血闭,五淋癃约,此不从升阴而起,反从降阴而息者。对待治之,倘阴杀自强,所当敛避,设不知却,欲仗怒臂以当车辙,恐亦不胜其任也。
《本草易读》:桑螵蛸
内容:炙黄用。货者多用桑枝胶伪之。
甘,咸,无毒。足少阴、太阳药也。止遗尿失精,疗疝瘕腰痛。起阴痿而通淋,益精气而固遗精白浊,同龙骨末服。(验方第一。)
一切遗尿,炙末水下。(第二。)
螵蛸散桑螵蛸远志菖蒲人参茯神当归龟甲末服。治尿数如淋,或赤白浊淋。
《本草崇原》:气味咸甘平,无毒。主治伤中、疝瘕、阴瘘,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螵蛸,螳螂子也。在桑树作房,粘于枝上,故名桑螵蛸。是兼得桑皮之津气也。其粘在他树上者,不入药用。螳螂两臂如斧,当难不避,喜食人发,能翳叶捕蝉,一前一却。其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相隔,隔中有子,其形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生出,约有数百枚。月令云∶仲夏螳螂生是也。)
《经》云∶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又云∶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螳螂生于五月,禀太阳之气而生,干则强健,其性怒升。子生于桑,又得桑之金气,太阳主寒水,金气属阳明,故气味咸甘。主治伤中,禀桑精而联属经脉也,治疝瘕,禀刚锐而疏通经脉也。其性怒升,当辙不避,具生长迅发之机,故治男子阴痿,而益精生子。女子肝肾两虚,而血闭腰痛。螳螂捕蝉,一前一却,乃升已而降,自然之理,故又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本草新编》:桑螵蛸,味咸、甘,气平,无毒。主女人血闭腰痛,治男子虚损肾衰,益精强阴,补中除疝,止精泄而愈白浊,通淋闭以利小便,又禁小便自遗。此物最佳,苦难得真者。二、三月间,自于桑树间寻之,见有花斑纹子在树条上者,采之,用微火焙干,存之。若非桑树上者,无效。或云加桑白皮佐之者,非。
桑螵蛸,三吴最多。土人不知采用,舍近求远,可胜三叹。或问桑螵蛸,乃螳螂之子,何以异于他树耶?不知螳螂食桑叶而生子,其功自是不同。此物可种,采子入于桑树之间,每年其子必多,不数年即繁,又不坏桑树,而又可以采其子,至便法也。(此物虽益人,吾终怜其细小,用药必多害物命,可已则已之为妙,又何必种植之多事耶。)
《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衰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桑螵蛸散,治小便频数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悴食少,得之女劳者,方用桑螵蛸、远志、龙骨、菖蒲、人参、茯苓、当归、龟甲各一两,卧时人参汤调下二钱。如无桑树上者,以他树上者浓煎,桑白皮汁佐之。若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溲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生研烂涂之,出箭镞。
《本草从新》:桑螵蛸
内容:补肾。
甘咸平。入肝肾命门。益精气而固肾。治虚损阴痿。梦遗白浊。血崩腰痛。伤中疝瘕。(肝肾不足。)通五淋。缩小便。(能通故能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得所养、气化则能出、肾气既固、则水道安常、故又能缩也、寇宗治便数、有桑螵蛸散、桑螵蛸、茯神、远志、菖蒲、人参、当归、龙骨、鳖甲等分为末、卧时、人参汤下二钱、能补心安神、亦治健忘。)炙饲小儿。止夜尿。螳螂卵也。须用桑树上者。(一生九十九子、用一枚、即伤百命、仁人君子闻之、且当惨然、况忍食乎。房长寸许、有子如蛆、芒种后齐出、故月令、仲夏螳螂生也、如用他树者、以桑皮佐之、桑皮善行水、能引达肾经。)炙黄。或醋煮。汤泡煨用。或蒸透再焙。畏旋复花。螳螂能出箭簇。(螳螂一个、巴豆半个、研敷伤处、微痒且忍、极痒乃撼拔之、以黄连贯众汤洗、锻石敷之、杨氏方用螳螂出簇后、敷生肌散。)又治惊风。(古方治风、多用螵蛸、螳螂治风、同一理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咸,平。主伤中,疝瘕,(瘀血凝结中焦。)阴痿,益精生子,(补益肾气。)女子血闭,(和通血脉。)腰痛。(强肾之经。)通五淋,利小便水道。(通肾之府。)桑螵蛸,桑上螳螂所生之子也。螳螂于诸虫中最有力,而其子最繁,则其肾之强可知。人之有子,皆本于肾,以子补肾,气相从也。桑性最能续伤和血,螵蛸在桑者,亦得桑之性,故有养血逐瘀之功。
《得配本草》:畏旋复花。
咸、甘、平。入足少阴、厥阴经。益精气,固肾阴,通五淋,止遗浊。得黄芩,治小便不通。配人参、龙骨,疗虚汗遗浊。佐马勃、犀角,治喉痛。酒炒,研,白汤下,治胎产遗溺,并疗血闭不通。
热浆浸一夜,炙黄用。若生用,令人泻。阴火盛者,用之反助火泄精。
《本草求真》:[批]滋肾、利水、交心。桑螵蛸专入肝、肾、膀胱。即桑枝上螳螂子也。一生九十九子,用一枚便伤百命,勿轻用之。禀秋金之阴气,得桑木之津液,味咸甘,气平无毒。入足少阴肾、跳太阳膀胱。盖人以肾为根本,男子肾经虚损,则五脏气微,或阴痿、梦寐失精遗溺。螵蛸咸味属水,内舍于肾,肾得之而阴气生长,故能愈诸疾及益精生子。肾与膀胱为表里,肾得所养则膀胱自固,气化则能出,故利水道通淋也。宗奭治小便数,用桑螵蛸、远志、龙骨、菖蒲、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为末,卧时人参汤调下而愈。女子疝瘕、血闭腰痛,皆肝肾二经为病,咸能入血轻坚,是以主之。甘能补中故主伤中,益气肾足则水自上升,克与心交,故能养神也。至书既言功专收涩,又言利便。能涩能利。义由是矣。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咸、平。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陈修园曰:螵蛸,螳螂之子也。气平属金,味咸属水。螳螂于诸虫中,其性最刚,以其具金性,能使肺之治节申其权,故主疝瘕,女子血闭、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也。又具水性,能使肾之作强得其用,故主阴痿、益精生子,腰痛也。其主伤中者,以其生于桑上,得桑气而能续伤也。今人专取其缩小便,虽曰能开而亦能阖,然要其本性,在此而不在彼。
《本经疏证》:螳螂作窠生子于深秋,成形出见于仲夏,可谓随阴之敛谧而藏,阳之昌炽而出,何以本经别录所列功能,殊不与是意符也?盖螳螂本微物,而其不自量力,贾勇效能,有若强阳之不可遏者,则深秋之所藏,是令阳入阴中,仲夏之所出,是令阳从阴出也。于阴痿之候,能为益精而使生子。非其阳入阴中,于女人之病,能行血闭而不腰痛。非其阳从阴出耶,疝瘕本阴气之结,因伤中而为疝瘕,则是阳气之结矣。水道不利,本阳气不化,因五淋而水道不利,则是阳陷阴中,而此曰主伤中疝瘕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不可谓非使阳入阴中,阳从阴出矣。虽然,疝瘕之属伤中者,阴痿之属阳不入阴者,腰痛五淋之属阳陷于阴者,当与凡疝瘕凡阴痿凡腰痛五淋有异,而后可用是物。于何别之?别录所谓虚损五脏气微,是伤中之状也,所谓梦寐失精遗溺,是阴痿之源也,由是而推腰痛五淋,亦必有伤中阴痿之象兼见焉。是知伤中二字,实为诸证纲领,由中及病,而先转在外之枢,以定其中,是亦可谓妙于化裁矣。
《本草便读》:桑螵蛸
咸平无毒。和血强阴。固摄疗遗。益精壮肾。(桑螵蛸即螳螂子。一名赖尿郎。以桑树上者为佳。甘咸平无毒。入肾经血分。益肾固精。是其本功。故凡小儿肾气不足。夜多遗尿者。每每炙研服之。赖尿郎之名。即此之意。性能行血活血。故内服又能治女子血闭淋沥。外敷可消痈肿痔漏也。本经又称其利小便。似与固小便之说相反。或者亦如车前子之固者固其精气。利者利其邪水耳。然一物总不能兼两用。学人再当详考可也。)
《本草撮要》:
内容:味甘咸平。入足少阴太阳厥阴经。功专固涩。治小儿夜尿及惊风良。得龙骨疗泄精。得茯神远志菖蒲人参当归龙骨鳖甲治健忘心神不安。以螳螂一个。巴豆半粒。研敷箭簇伤处极痒。痒极乃撼拔之。以黄连贯众汤洗去。再以锻石敷之。其伤即瘥。炙黄或醋煮汤泡煨用。或蒸透再焙。畏旋复花。
《本草害利》:
〔害〕酸咸为多,能敛肺气。气为卫。若邪风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服之。恐闭其邪气,多致劳嗽虚热,盖收补之骤也。
〔利〕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收肺而疗咳定喘,补肾而壮水涩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为补心猛将。肝肾同源,又为补肝猛将。
〔修治〕八月采实阴干,凡用蜜浸焙干,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肺寒气逆,与干姜同用。按五味酸敛,如劳损久咳,肺气耗散,非此不能收其耗散之金。
《本草分经》:甘、咸,平。入肝肾、命门。益精气,固肾,治虚损、遗浊、阴痿。通淋,缩小便。
《本草择要纲目》:
咸甘平无毒。
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乃肝肾命药也。
凡男子身衰精自出。及小便自利者加用之。又小便如稠胶米泔。心神恍惚悴瘦食减。得之女劳者。以桑螵蛸为君。佐以远志菖蒲人参茯神之属。无不应效。如无桑上者。即用他树所生。佐以炙桑白皮。亦可行水以接螵归就肾经。
《玉楸药解》:味咸,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起痿壮阳,回精失溺。桑螵蛸温暖肝肾,疏通膀胱,治遗精失溺、经闭阳痿、带浊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鲠之类皆效。炮,研细用。
《饮片新参》:形色:色黄如茧而长,中有孔隙。性味:甘咸微温。功能:补肝肾,益精气,治滑泄,缩小便。分量:一钱半至三钱。用法:炙用。禁忌:肝肾有热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
《中药大辞典》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雷公炮炙论》雷公云:凡使,勿用诸杂树上生者螺螺,不入药中用。凡采觅,须桑树东畔枝上者。凡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于瓷锅中熬令干用。勿乱别修事,却无效也。
《中药大辞典》炒桑螵蛸: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桑螵蛸10斤,用盐5两,加水适量溶化)
桑螵蛸所含磷脂是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能促进红细胞发育。
桑螵蛸所含磷脂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桑螵蛸可增加小鼠胸腺和睾丸指数。
桑螵蛸有抗缺氧、耐疲劳作用。
桑螵蛸有抗利尿、增加阳虚小鼠的体温和敛汗作用。
(整理编辑/王佳妮)
(审核校对/裴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