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术成功吗?”
每一个外科医生应该都被问过这个问题。
“手术成功!”
只要手术还算是顺利,没有大的并发症,病人安全的下了手术台,绝大部分医生可能都会这样脱口而出地回答。
可是,有一次,当有个病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
2病人是女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外院术后短期复发,近20厘米的巨大肿瘤占据整个右上后腹腔。肿块向下推移横结肠及系膜,向上与胃窦、肝门、胆囊、肝脏等广泛致密粘连,向后推移肾脏并侵及肾周脂肪囊,向下挤压胰头十二指肠。更为凶险的还不是主体肿瘤,而是位于大血管周围的子病灶。
这是一次艰难的手术。在肝胆外科专家、泌尿外科专家的保驾护航下,历时6个小时,切除了所有能切除的肿瘤,以及肿瘤受侵组织,并保全了所有可能保留的脏器。
这样的手术算是成功吗?
如果说从手术安全角度看,最大限度的切除了肿瘤,手术出血不多,也没有并发症发生,病人平平安安地下了手术台,术后恢复也是一帆风顺。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非常成功的手术。
但是,如果说从肿瘤根治性角度看,似乎又不是那么的完美。手术只是切除了肉眼所见所有能切除的肿瘤,在右侧肾门的位置,由于肿瘤紧紧包裹右肾动、静脉,虽然我们尽全力做了肾门血管的裸化和肿瘤组织的清除。但是,理论上讲,右侧肾脏不切除,并不能做到最彻底的根治。只是,如果切除了右侧肾脏,病人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又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我想到了临床上很多类似的困境。
比如,升结肠癌局部侵及十二指肠,如果只做右半结肠切除加十二指肠壁的局部切除和修补,虽然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也快,却是留下了复发的隐患;如果是做右半结肠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虽然根治效果好,局部复发风险降低,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生活质量受影响也很大。
再比如,直肠癌局部侵及膀胱、前列腺,如果是只做直肠联合肿瘤受侵组织的局部切除,手术范围自然要小的多;但是如果同时做直肠、膀胱、前列腺的切除,手术的根治性却要好得多,只是手术创伤太大,还要施行大便、尿路的双改道。
手术策略该如何抉择?手术成功的定义又该如何界定?
是只着眼于手术操作本身的安全,病人下了手术台都叫手术成功?还是放眼长远,病人长期存活,没有复发,也没有并发症,才叫手术成功?
4门诊经常会遇到宫颈癌放、化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的病人、直肠阴道瘘的病人。看着她们承受的巨大痛苦,望着她们求助的眼神,我扪心自问,治疗算得上成功吗?
当我们为短期效果沾沾自喜情不自禁的时候,当我们对治疗并发症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时候,是不是内心应该少一分浮躁和骄傲,多一分份反思和清醒?
5在外科领域,手术很快收工结束往往也被看做是一种“成功”,而“快刀”也被外科医生视为一种美誉。手术做得快,手术时间短,被视为水平高超的一种表现。不仅病人、家属这样认为,甚至医务人员、外科医生也这样认为,连专业杂志也把手术时间作为衡量手术难度、手术水平的一项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而很多外科医生也把自己手术做得快当成一种骄傲,经常都在朋友圈得意地晒帖,两个小时就做完一台手术,一天又做了几台手术诸如此类。
快,顶多就是手术做得熟练而已,是否能等同于好,中间定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反观很多外科大咖,从来不会刻意标榜自己手术做的快,手术演示时,不急不躁,工于细节,精于雕琢。因为他们知道,不能以快慢论英雄,手术做的细致,病人获益才是真正的成功。
手术做的快,很多程序被简化了,很多细节被忽略了,就难免粗糙,看似利落,实则潦草,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来,但长时间一定会显现出差别。
6我曾经提到一位外科医生,当年也是我的带教老师。他的胰十二指肠手术做得非常娴熟,如同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在业内享有盛名,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去日本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后风格大变,手术做成了“鬼见愁”。以前三四个小时就能做完的手术现在要做六七个小时,令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和洗手护士闻风丧胆,上了他的手术就不知什么时候能下班。
能把原来做快的手术做慢下来,他一定是精雕细琢、精心打磨,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把手术做到了极致。
7不纠结手术快慢,不计较时间长短,竭尽全力去打拼创造。要注重效率,但不能潦草;要讲究细致,但不要磨蹭。不追求快,不惧怕慢;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慢得当,相得益彰。
有人说,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长跑,暂时的落后和领先又算得了什么,关键是看谁跑得久,跑得远,能笑到最后。
如果说,把手术比成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为了打拼一个好的状态,为了争取一个好的结果,再耐心细致地准备有何不好,何必着急忙慌地急于出发?因为,成功的手术不只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让他们能再次起跑,还要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给他们一个完美的人生。
版权声明
◆本文综合温柔医刀,最终版权、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河健康报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
专业|专注|大爱|责任
统筹:于素文
编辑:宋昆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