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直疝、斜疝、股疝)
解剖:
1、腹股沟韧带:链接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之间的韧带为腹股沟韧带、其间有腹股沟管、腹股沟管长约:4-5cm
2、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内口(深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0cm处,可鉴别直疝(不消失)、斜疝(消失)、男性胎儿睾丸位于腹腔内,出生后睾丸通过内口下降支阴囊、睾丸下降后内口未必合导致腹沟沟斜疝发生、斜疝易下降至阴囊
(2)海氏三角(直疝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援、腹股沟韧带构成、直疝通过该三角向外突触、
(3)腹壁下动脉:腹壁下动脉外侧为斜疝、腹股沟内口在腹壁下动脉上方、内侧为直疝、
(4)区分直疝与斜疝最特异的特点为:按压内环不突出为斜疝、按压不消失为直疝,按压内口肿块是否消失是诊断直疝、斜疝最佳检查方法
(5)腹直肌原因:腹直肌力量下降导致直疝发生、常见于老年人因腹直肌力量下降导致
3、股管:长1-1.5cm、上口:股环、下口:卵圆窝、其间有大隐静脉走形、女性特有的为股疝、表现为大腿内侧肿物突触、为所有疝中最易发生嵌顿的疝
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长约:4-5cm、由两口四壁组成
(1)内口(深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0cm处
(2)外口(前环):腹外斜肌筋膜(外口外侧)、
(3)前壁:腹外斜肌筋膜(外口外侧)、
(4)后壁:腹横筋膜
注:内后横(腹横筋膜)、外前斜(腹外斜肌筋膜)
腹股沟疝(右侧常见:右侧睾丸下降晚于左侧)
一、发病机制:腹内压过高、先天性腹部发育薄弱或鞘突闭锁晚
二、分类
1、易复性疝:内容物小肠、
2、难复性疝:内容物大网膜
3、滑动性疝:属于难复性疝、最大特点:疝内容物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1)左侧:内容物:乙状结肠、膀胱
(2)右侧:内容物:盲肠、阑尾、膀胱
4、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
(1)嵌顿性疝:无血运障碍(区别于绞窄性疝)、R疝与L疝早期无血运障碍
绞窄性疝:有血运障碍(区别于嵌顿性疝)、R疝与L疝晚期有血运障碍
(2)Richter疝:内容物:肠壁、也称为肠管壁疝、股疝为最常见的肠管壁疝
(3)Littre疝:内容物:麦克尔憩室(小肠憩室、Meckel憩室)、
注:红细胞(R:疝、BC:bichang=壁肠=肠壁)很浪(L疝)漫(M)
三、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1、斜疝:(1)好发人群:儿童、(2)突出途径:腹股沟管、(3)形状:梨形、(4)最大区别:手按内环肿块消失、(5)特点:易发生嵌顿、易下降阴囊、(6)腹壁下动脉: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7)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在精索前方
2、直疝:(1)好发人群:老人、(2)突出途径:直疝三角、(3)形状:半球形、(4)最大区别:手按内环肿块未消失、(5)特点:不易发生嵌顿、不易下降阴囊、(6)腹壁下动脉: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7)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在精索后方
记忆口诀:梨形斜疝青年见、下降阴囊较常见、手按内环块不见、嵌顿多多疝囊前、囊劲总在腹下外
梨形斜疝青年见:年轻人好发斜疝、呈梨形(直疝:老人、呈半球形)
下降阴囊较常见:容易下降至阴囊(直疝:不易下降至阴囊)
手按内环块不见:手按压内环肿块消失(直疝:手按内环肿块不消失)
注:此项为区别“最有意义”表现重点!!!
嵌顿多多疝囊前:容易发生嵌顿(直疝:不易发生嵌顿)
囊颈总在腹下外: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注:内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0cm、疝囊颈、
斜疝疝囊在精索前方、直疝疝囊在精索后方
疝囊与精索的关系:只要疝囊在前就是斜疝、只要疝囊在后就是直疝
三、治疗:最常用:修补术
1、一岁以下不手术、保守治疗、随生长发育可加强腹壁
2、1-3岁: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注:新的手术方法:无张力修补术可不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无效手术治疗(小于4小时)
4、绞窄性疝:手术治疗:因发展为绞窄性疝必须手术、绞窄性疝或肠管感染、坏死者只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大于4小时)
5、最常用方法:修补术
(1)加强腹股沟前壁:F法(Ferguson法)、用于老人、腹内斜肌(精索前)弓状下缘联合腱缝合致腹股沟韧带、
(2)加强腹股沟后壁:B法/H法
①B法(Bassini法):精索前弓状下缘与联合腱缝合致腹股沟韧带
②H法(Halsted法):提起精索后缝合
(3)加强腹横筋膜:S法(Shouldice法)
(4)修补股疝:M法(McVay法)、腹内斜肌弓状下缘联合腱(精索后)缝合致耻骨梳韧带(其余全部缝合于腹股沟韧带)
注:前F(加强腹股沟前壁:F法)、后(H)B(加强腹股沟后壁:B法/H法)、摸(腹横筋膜)死(S)大(大的斜疝)、屁股(股疝)妹(M)
股疝
一、好发人去:中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女性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有一半球形隆起
三、特点:最易放生嵌顿、最易发生绞窄
四、治疗:M法手术、腹内斜肌弓状下缘联合腱缝合至耻骨梳韧带
腹部损伤总论
一、分类
1、实质脏器:肝(右肋下)、脾(左肋下)、胰腺(十二指肠包绕)、肾
2、空腔脏器:胃、肠、膀胱
二、临床表现
1、实质脏器损伤:
(1)典型表现:内出血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志淡漠、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休克等、腹膜刺激征不明显、
(2)诊断:金标准: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阳性率90%以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银标准:影像学检查、肝胆B超、胰腺CT
2、空腔脏器损伤:
(1)典型表现:严重腹膜刺激征为主、消化液进入腹腔、
(2)诊断:金标准:腹腔穿刺抽出胃肠内容物或消化液(最有价值、最有意义)、银标准:X线立位腹平片
三、腹膜刺激征强弱与体液的关系:对腹膜刺激强弱:胃液>胆汁>胰液>肠液>血液
四、治疗原则:
1、积极抗休克并同时手术治疗
2、剖腹探查顺序:先探查肝脾、在探查胃肠、切口选择为:腹部正中切口
注:腹膜炎患者选择右旁正中切口、原因:引起腹膜炎最常见原因为阑尾炎、胆囊炎等
3、严重腹胀患者禁忌腹腔穿刺、易掩盖病情
腹腔脏器破裂各论
实质脏器破裂
脾破裂
一、特点:腹腔实质脏器损伤最常见、约40%-50%
二、受伤部位:多发生于左季肋部
三、临床表现:左肩部放射痛+穿刺抽出不凝血、常伴休克
注:主要临床表现为:内出血、无明显:腹膜刺激征、
四、实验室检查:确诊:腹腔穿刺、首选:B超
四、首选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手术:脾切除(不主张脾切除易导致胸腺感染:肺炎链球菌)
肝破裂
一、特点:腹腔实质脏器损伤20%-30%
二、受伤部位:多发生于右季肋部、右上腹
三、临床表现:内出血+强烈腹膜刺激征(胆汁刺激)、既有内出血又有腹膜炎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确诊:腹腔穿刺、首选:B超、X线: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
五、治疗:手术治疗
胰腺破裂
一、特点:腹腔实质脏器损伤中占1-2%、发病率最低
二、受伤部位:中腹部、中上腹部、常见于:方向盘、车把撞伤上腹部
三、临床表现:
1、腹膜炎症状出现晚且轻、易漏诊、死亡率较高、
2、最常见并发症为:胰腺假性囊肿
四、实验室检查:确诊:腹腔穿刺、首选:B超(老标准)、CT(新标准)
五、治疗:手术治疗、
1、胰腺损伤时手术探查器官:优先探查十二指肠、后探查胆管、
2、术后及时引流并观察引流物及引流量确保预后的最佳方法
空腔脏器破裂
肠破裂
一、分类:小肠破裂、结肠破裂
二、特点:最常见:小肠破裂(较长、面积较大)
三、临床表现与治疗:
1、小肠破裂:(1)内容物较多、(2)内容物性质较稀:腹膜炎出现早、症状轻、(3)细菌较少、(4)治疗:可行一期手术修补
2、结肠破裂:(1)内容物较少、(2)内容物性质较干:腹膜炎出现晚、症状重、(3)细菌较多、(5)治疗:①左半:优先造瘘、3-4周二期手术处理、②右半:可试行一期修补
注:右半结肠破裂轻于左半结肠破裂的腹膜刺激症状、右半结肠破裂可一期修补、左半结肠破裂、直肠破裂必须一期造瘘3-4周后二期修补
四、实验室检查:确诊:腹腔穿刺、首选:B超(老标准)、CT(新标准)、X线:立位腹平片:膈下可见游离气体
十二直肠破裂
一、破裂在“球部”“升部”为:腹膜内位器官、破裂典型临床表现:腹膜炎、腹膜刺激征症状出现早
二、破裂在“降部”“水平部”为:腹膜后位器官、破裂典型临床表现:腹膜炎、腹膜刺激征症状出现轻,表现为:右上腹痛,腰背持续疼痛、X线:腹膜后积气
直肠破裂
一、诊断:直肠指诊可见鲜血
二、治疗:乙状结肠造瘘、2-3个月后择期手术闭合治疗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留院观察:
一、每15-30分钟: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二、每30分钟:查腹部体征一次、有无腹膜刺激征
三、每30-60分钟:查血常规一次
肠鸣音与腹腔破裂的关系
肠破裂患者肠鸣音变化:减弱
脾破裂患者肠鸣音变化:减弱上消化道出血肠鸣音变化:不穿孔:正常、穿孔:减弱
单纯性肠梗阻肠鸣音变化:亢进、绞窄性肠梗阻:减弱
腹膜炎肠鸣音变化:减弱
注:肠内容物多:亢进、
肠外增多:减弱或消失(如消化道穿孔、实质脏器破裂)
圆梦谷,圆您医师梦!
阳阳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