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会议抢鲜读红房子高峰论坛直击精准医

郎景和院士:

诊断治疗的“四化”与“四学”

郎景和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导。会上,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诊断治疗当中的“四化”和“四学”》。他提出,所谓四化,就是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微创化,这可谓是目前临床医学发展的四个现代化。而“四学”则是人文医学、询证医学、价值医学和转化医学、而这正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现代观念。郎景和院士强调,在临床工作当中,要以规范化引领个体化、人性化和微创化,规范化要做到有可依可循的临床规范,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个体化则强调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性化是要求医者以人为本,对病人以尊重的态度相互沟通;而微创化则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观念和原则,是以人体达到最小创伤为目的。对于“四学”,郎景和院士强调要以人文医学带动循证医学、价值医学和转化医学,真正在诊疗过程当中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走到病人床边,并在临床实践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真正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他还强调了转化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于从事转化医学的同仁提出了希望和建议。最后,郎景和院士提出了价值医学、整合医学等新名词,跟大家分享了医学的种种方面。郎景和院士的演讲强调了我们需要更加   魏丽惠教授是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产业学会妇幼健康学会会长。魏丽惠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肿瘤内的异质性,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内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即肿瘤内不同细胞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这样的异质性是临床上很多肿瘤发生化疗耐药的重要原因。肿瘤标志物常用于肿瘤的随访、监测。现有的大部分肿瘤标志物都是糖蛋白,如CA、CA等,这些糖蛋白是肿瘤细胞分泌的,在随访中,肿瘤标志物的组成发生变化可能可以说明肿瘤的异质性发生了变化,可能产生耐药。另一方面,由化疗引起的肿瘤细胞的突变,也可能是肿瘤发生耐药的原因,而对肿瘤标志物进行监测可能可以提示这一情况的发生。基于这一假设,魏丽惠教授的团队,设计了临床试验,对于不同的卵巢肿瘤病人,针对肿瘤标记物的变化,得到了与假设相符合的结论,在进一步临床应用当中,可以判断化疗的疗效及复发可能性。最后魏丽惠教授对于这一实验提出了更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期望,希望能造福更多的妇科肿瘤患者。

ShingoFujii教授:

冈林氏广泛全子宫切除术

  日本京都大学荣誉教授、医院院长ShingoFujii教授作为宫颈癌专场的开场嘉宾为大家讲解了日本广泛使用的冈林氏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日本的冈林医生是最早开展保留神经的盆腔手术的妇科学家,他于年首次发表文章并描述该手术。如果能够在施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同时保留神经,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会上,ShingoFujii教授别具一格的采用手术视频和手术示意图结合的方式对这一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术式及其解剖学基础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讲解。Fujii教授依次为我们图示并讲解了关键血管、神经的解剖和离断,包括位于子宫主韧带中的子宫深静脉和盆腔内脏神经,有“解剖学黑匣子”之称的膀胱子宫韧带、膀胱子宫韧带前叶、膀胱子宫韧带后叶。在膀胱子宫韧带前叶血管中,讲述了将子宫动脉和子宫浅静脉从输尿管表面分离的方法,打通输尿管隧道的经典方式,分离宫颈膀胱血管的方法;在膀胱子宫韧带后叶血管中,讲述了通过冈林阴道旁间隙离断膀胱子宫韧带后叶的方法,之后从盆底表面彻底离断主韧带;依次离断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以彻底将膀胱与阴道壁分离。Fujii教授还讲解了离断腹下神经和宫骶韧带的方法,腹下神经和盆腔内脏神经的关系,离断盆腔内脏神经的阴道旁膀胱支后离断部分阴道的方法。最后,Fujii教授再次强调了解剖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不断打磨医技,从而令医术日臻完美。

NoriakiSakuragi教授:

开腹和机器人保留神经的子宫根治手术进展

  医院妇科主任、医院研究生院妇科系主任、复医院客座教授NoriakiSakuragi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开腹和机器人手术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技巧、适应症,并对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进行了比较,并对既往相关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在讲述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难点和技巧时,NoriakiSakuragi教授采用图示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清晰地演示了开腹、传统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三种术式的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NoriakiSakuragi教授谈到,在探索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时,他们曾在一例标本上进行手术,术后,解剖学专家取出神经系统,从而验证了包括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盆腔丛、盆腔丛膀胱支的盆腔自主神经得到完整而成功的保留。在荟萃分析中,Sakuragi教授谈到,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住院时间等优势,此外,Sakuragi教授还介绍了妇产科医生学习新的手术方式的自然历程,他谈到,目前日本医学界对采用机器人腹腔镜方式进行保留神经的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还在深入评估阶段。

HextanYuensheungNgan(颜婉嫦)教授:

机器人手术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主席、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香港第一位英国皇家妇产科妇科院认证的妇科肿瘤专科医师、医院的颜婉嫦教授一开场便表示她将尽力用普通话和大家更好地交流,瞬间拉近了她和大家的距离。平时讲英语和粤语的颜教授普通话也非常流利,她为大家介绍了常见的妇科手术类型,将传统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腹腔镜手术两者做比较,阐述各自特点,并比较了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优缺点。颜教授还分别介绍了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在美国医学界的应用情况;在医院妇科癌症领域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方面逐年大幅度的应用情况,并为大家分享了医院在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的使用和培训方面的一些宝贵经验。最后,颜教授总结到,对于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高难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但也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患者并进行相应的准备。

赵澄泉教授:

美国子宫颈癌筛查的热点——HPV是否应该作为一线筛查

  美国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Magee医院细针穿刺主任,妇科和乳房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专家赵澄泉教授和大家探讨了子宫颈癌筛查的热点——HPV是否应该作为一线筛查这一广大妇产科医师   复医院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惜时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复医院开展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经验。首先,刘惜时教授通过文献复习,分别阐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比较了开腹和腹腔镜的并发症,如膀胱功能恢复等问题,并指出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术式预后相似。接着,刘惜时教授为大家分享了手术经验。年以来,复医院共开展多例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并分析到,随着手术者的经验的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逐渐减少,并分享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主刀医生的学习曲线,同时再次指出相比开腹,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大的优势。此外,刘惜时教授介绍了宫颈残端癌以及二期内膜癌切除子宫后切除阴道的手术经验,指出同样在阴道残端手术中腹腔镜手术安全且优于开腹,分享了先分离两侧输尿管隧道,再分离膀胱的体会和经验。另外,通过研究阴道延长术对行阴道切除术患者性生活的满意度,相比未延长组,延长组恢复性生活恢复早、满意度高,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刘惜时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一段由她主刀的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精彩视频,获得了在场嘉宾的一片掌声。

徐丛剑教授:

妇产科领域的精准医学理念及思考

  复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丛剑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妇产科领域关于精准医学理念及思考的精彩讲座。徐丛剑教授的演讲风趣、幽默,他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精准医疗”计划谈起,探讨我们为什么要推行“精准医疗”。徐教授指出,精准医学是根据病人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异性而制定的个性化治疗,其广义最高目标是提高临床诊疗的精准度。徐院长还为大家列举了移植前胚胎学诊断、妇科内分泌疾病PCOS方面的精准医学案例。在宫颈癌筛查方面,徐院长谈到整合态HPV感染者在人群中仅1.9%,在CIN3和宫颈浸润癌80%和%,并探讨了HPV疫苗的精准性问题。徐院长还介绍了目前的卵巢癌靶向药物,包括血管生成抑制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免疫相关因子的靶向治疗,他为大家分享了自己课题组针对FSHR的卵巢癌靶向治疗成果,并介绍了国际上目前常见的靶标,他形象风趣地阐释了为什么看似设计如此精准,结果却令人失望的深层次原因。在现场交流环节,我院陈晓军副书记问到妇产科领域哪方面最有可能实现精准医学,徐院长说,单细胞测序的胚胎移植前诊断是最有可能的,肿瘤的治疗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谢幸教授:

miRNA与宫颈癌: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谢幸教授的演讲题目是miRNA与宫颈癌: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应用。谢幸教授分别介绍了HPV致癌机制、分子通路、致癌机制研究的临床应用、宫颈癌miRNA表达谱异常、HPV16+宫颈癌组织miRNA表达谱、miR-29的抑癌功能、miRNA有关的信号通路、致癌作用及机制、循环miR-20可能作为标记物用于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谢教授还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宫颈脱落细胞中采用miRNA检测宫颈癌筛查的研究,结果表明miRNA检测对分流HPV阳性的效能高于细胞学检查。最后,谢教授总结,miRNA表达异常与宫颈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相关,可能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筛查、辅助诊断、淋巴结转移及预后预测,并作为靶点用于治疗。

华克勤教授:

早期宫颈癌保留生殖与胎儿的治疗决策

  复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克勤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的精彩讲座。华克勤教授回顾了复医院近10年12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处理,包括手术方式,术中出血,病理类型和随访,她指出宫颈癌IA1期可以期待治疗,宫颈癌IB1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延期一个月,生存率下降5%。华教授带来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新观点,早孕期宫颈鳞癌早期可以保守治疗,宫颈小细胞癌则预后差,必须终止妊娠,MRI发现淋巴阳性不建议保留胎儿;中孕期合并宫颈癌处理,早期行宫颈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孕晚期宫颈癌可行新辅助化疗,建议尽快终止妊娠及早治疗。华教授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例宫颈癌IB1期孕16周患者,她为患者实施了国际首例18.6周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广泛宫颈切除术,术后,患者孕20+2周给予了TP方案化疗,患者于孕34+2周剖宫产分娩一体重g,Apgar9分新生儿。现在孩子1岁了,很健康,华书记还为大家分享了患者发来的孩子的可爱照片。最后,华克勤教授给大家观看了这例国际上首例孕中期宫颈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广泛宫颈切除术的精彩手术视频。

夏宁邵: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夏宁邵教授是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分子诊断学与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夏教授在会上介绍了HPV感染相关疾病,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HPV感染的转归,正常或者宫颈病变的妇女中最常见的HPV型别。夏教授重点谈及了热点问题宫颈癌HPV疫苗,他介绍到目前已上市的宫颈癌疫苗,经过8-9年的临床表明HPV保护性仍然为%。澳大利亚年已经为12-26岁的女性免费接种疫苗,发现在小于18岁的女性中降低CIN2+发病率效果最好,其次为18-20岁女性,对年龄大于20岁女性效果不明显,且大量的监测数据证实了疫苗的长期安全性。第一代疫苗针对HPV16/18,可以保护中国76%的妇女,二代疫苗可以保护93%的妇女。夏教授还详细介绍了疫苗的作用机制,疫苗保护级别以及什么样的人群适合接种疫苗,他表示妇女性生活开始前接种疫苗受益最大。在现场交流环节,现场纷纷询问我们国产的HPV疫苗何时能够上市,夏教授称快则1年,慢则2-3年,而自己课题组的HPV疫苗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医院宫颈科主任隋龙教授提问HPV的保护性评价指标是血清学抗体效价是否适合?夏教授表示,HPV所有疫苗都是注射疫苗,产生IgG和或IgA,无论机制是哪种,动物实验都显示其效果很好。本场讲演围绕妇产科热点问题展开,现场精彩互动,反响热烈。

隋龙教授:

阴道上皮内瘤变不同治疗策略的争论:优势与劣势

  复医院宫颈科主任、主任医师隋龙教授的讲座从一例外院宫颈原位癌术后半年VaIN2-3放疗后挛缩、丧失功能的患者的纠纷病例谈起。隋龙教授介绍宫颈癌前病变切除子宫患者阴道上皮内病变(VaIN2-3)发病率为70%,因此强调宫颈癌或癌前病变切除子宫的患者,术前一定要进行仔细的阴道评估。隋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优点,包括可重复、不影响解剖、操作简单、可门诊实行等。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年复医院阴道诊断阴道上皮内瘤变采用CO2激光气化治疗的数据,结果表明,反复、多次的激光治疗效果累及治愈率逐渐上升,不仅与国外同行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样本量更大,更可信服。隋教授为大家比较了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复发的高危因素,他讲到,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获得组织标本,缺点包括阴道缩短、疤痕挛缩,阴道直肠瘘、阴道膀胱瘘等;药物治疗中5-Fu可导致伤口久治不愈;放疗后阴道功能破坏。最后,隋龙教授总结到,综合考虑年龄、病灶等情况,激光气化治疗为一线治疗,放疗、阴道部分切除治疗则仅在部分选择病例中进行。隋龙教授的讲座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治疗VaIN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GordonB.Mills教授:

卵巢癌的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

  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系统生物学兼乳腺肿瘤与免疫学教授、系统生物学主任、WiessDistinguished大学肿瘤医学系主任、Kleberg中心分子标记部门主任、SheikhZayedbinSultanalNahyan研究所肿瘤个体化治疗及女性肿瘤登月计划项目主任GordonB.Mills教授作为卵巢癌会场第一位演讲嘉宾与大家分享了卵巢癌基因组学及蛋白组会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高度恶性,具有多种组织分型,以高级别浆液性腺癌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其发生与DNA拷贝数异常、p53与BRCA1/2通路突变有关。据介绍,近50%的DNA拷贝数异常与基因突变可引起RNA异常,而约30%的RNA异常可导致蛋白水平变化。如何找到有功能改变的蛋白是研究难点。Mills教授重点介绍了人类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反时相蛋白芯片(ReversePhaseProteinArray,RPPA),该芯片含有数千种抗体,是一种可检测肿瘤组织各蛋白表达水平的高通量技术。Mills教授指出蛋白组学数据库RPPA与肿瘤基因组数据库TCGA(TheCancerGenomeAltas)相结合计算所得的PROVAR指数可预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总体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两者的结合应用正是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的相互结合,也是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阐述此观点,Mills教授列举了临床治疗实例——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可杀伤同源重组缺陷的肿瘤细胞。通常同源重组缺陷有BRCA基因突变,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BRCA突变。因此,识别具有同源重组缺陷的肿瘤患者是提高疗效的前提。目前奥拉帕尼治疗BRCA突变的卵巢癌及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有效性高达80%。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RPPA分析,FOX03a与pSeIF4E可作为该药治疗BRCA突变卵巢癌有效性的分子标志物。相同的方法提示ATR、ATM、BRCA1/2、TP53BP1、PTEN、ARID1A等同源重组信号通路基因的异常亦与PARP敏感性相关。因此,同源重组基因和该信号通路其他基因的缺陷都会引起同源重组缺陷,从而留下“基因组伤痕”,将帮助识别没有BRCA突变的同源重组缺陷的患者。所识别的10大基因转录组可在不同细胞系中预测PARP抑制剂敏感性。

  Mills教授也强调,意想不到的靶向治疗失败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一大挑战。联合治疗是克服耐药的重要途径,例如正在研究阶段的mTOR抑制剂联合PARP抑制剂、PI3K抑制剂联合PARP抑制剂治疗乳腺癌与卵巢癌,有希望攻克耐药难关,实现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Mills教授将高通量的组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为实现卵巢癌个体化治疗带来新的方向,引起了会场的热烈讨论。

AnilK.Sood教授:

TCGA数据库在妇科肿瘤研究的应用

  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教授、妇科肿瘤转化医学与肿瘤生物副主任、RNAi及非编码RNA中心主任、Blanton-Davis卵巢癌研究项目主任、女性肿瘤登月计划卵巢癌与乳腺癌部分负责人AnilK.Sood教授重点介绍了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的研究进展及对妇科肿瘤研究的重要意义。

  TCGA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与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于年启动的项目,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认识各类肿瘤基因组,以提高人类认识肿瘤,诊断肿瘤以及预防肿瘤的能力。其中,多形性胶质细胞瘤与浆液性卵巢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进入该项目早期试验阶段。目前该数据库已涵盖了20多种肿瘤的基因组信息。Sood教授重点介绍了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TCGA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的基因组信息,指出基因拷贝数异常可能是卵巢癌发生的重要因素。BRCA1、BRCA2基因突变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较为常见。有趣的是,多因素研究显示BRCA2突变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BRCA1突变、BRCA1表观沉默及BRCA野生型的患者,提示BRCA2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预后良好。通常子宫内膜癌是否激素依赖可划分为雌激素依赖型与非雌激素依赖型。Sood教授根据TCGA中子宫内膜癌的基因表达对其进行了分子分型:有丝分裂亚型、激素亚型及免疫应答亚型。三个基因表达亚型与肿瘤组织学、分期分级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同时指出有丝分裂亚型与基底样乳腺癌、浆液性卵巢癌高度相似,较多发生TP53突变、FOXM1转录子的异常高表达。Sood教授从宏观的TCGA数据库出发,着眼于微观的肿瘤分子分型,深入浅出,为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QA环节,大家对肿瘤分子分型在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与Sood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范桢教授:

代谢性靶向HIF-1与卵巢癌治疗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实验治疗系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休斯顿校区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肿瘤分子靶向实验治疗专家、著名抗癌新药西妥昔单抗(爱必妥)主要研发人员之一范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其课题组关于卵巢癌糖代谢的研究成果。

  对于复发或转移的卵巢癌通常采用卡铂+紫杉醇+另一靶向药物的三药联合化疗,其中一种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的缺氧状态。HIF-1是缺氧诱导因子1,是细胞应对缺氧的主要调节因子,可参与代谢、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功能。研究提示,强表达HIF-1与上皮性卵巢癌不良预后及化疗耐药相关,提示缺氧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方向。沃伯格效应(Warburgeffect)是指大多数肿瘤细胞可通过糖酵解作用为自身供能,不需要氧气或线粒体参与。恶性且生长迅速的肿瘤细胞通常的糖酵解率比正常组织高达倍。这种变化的代谢可能是肿瘤存在的根本原因。HIF-1通过关键酶LDHA调节糖酵解,通过PDK1调节线粒体功能,从而调节肿瘤细胞代谢。

  范桢教授认为,针对HIF-1调节的不同关键酶设计复合物是抑制肿瘤糖酵解、靶向治疗卵巢癌的关键。其课题组还发现抑制HIF-1α可提高卵巢癌耐药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缓解卵巢癌耐药问题。

KathleenR.Cho教授:

从卵巢癌小鼠模型看生物学研究与转化应用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综合肿瘤中心、病理科、临床内科学KathleenR.Cho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其团队构建的I型及II型卵巢癌转基因小鼠模型(GEMMs)并应用于卵巢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Cho教授认为卵巢癌的“传统观点”——包括80-90%的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皮下基质或其衍生物;肿瘤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肿瘤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级均不能很好地诠释卵巢癌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从病理学及分子生物特征,卵巢癌的发病机制为“二元论”模型,可分为I型及II型卵巢癌,前者级别低、生长缓慢、基因组相对稳定,后者级别高、生长迅速、基因组高度不稳定。新近研究报道低级别的子宫内膜样癌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涉及Wnt、PI3K/Akt、MMR等多条信号通路缺陷或ARID1A基因失活,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可能与TP53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关。

  Cho教授及其团队基于以上生物学研究基础,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小鼠卵巢表面上皮APC及Pten基因失活,成功诱导了I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用于检测额外基因突变对卵巢癌模型特征的影响及靶向治疗的临床前试验。根据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可能起源于输卵管或异位输卵管组织,该团队利用三苯氧胺主要针对输卵管分化的特异标志物OVGP1构建了II型卵巢癌转基因小鼠模型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预防。

  Cho教授成功地将生物学研究转化应用到卵巢癌的小鼠模型构建,为卵巢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会场就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李春生教授:

CD的免疫成像与治疗在卵巢癌精准医学的应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李春生教授多年致力于卵巢癌诊断治疗的抗体基因工程研究,在肿瘤血管、肿瘤细胞靶向的免疫成像、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治疗以及新型化疗-免疫治疗的纳米颗粒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会上,李春生教授带来了其团队新的研究成果——针对CD免疫成像与治疗在卵巢癌精准医学的应用。将基础研究转化至临床应用是精准治疗的重要条件,其中抗血管治疗是肿瘤研究的热点。李教授发现肿瘤内皮标志物跨膜糖蛋白TEM1/CD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在正常组织不表达,其分布与外周血管相关,故被作为一种血管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结果提示TEM1在大部分卵巢癌组织中表达,表达提示卵巢癌不良预后。李春盛教授团队利用抗体基因工程的技术研发了针对TEM1的抗体scFV78。FV78可作为免疫成像试剂,在小鼠体内精确定位肿瘤。抗毒素FV78皂角素可杀伤肿瘤细胞,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同时采用纳米技术制成TEM1纳米颗粒同样具有显著的体内肿瘤定位和抑瘤效果。

该成果已荣获美国专利,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来源:复医院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zz/268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