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星恒教育中医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病史采集

倒计时: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24天

医师一试笔试考试:93天

后台回复:试听视频课

实践技能:第一站病史采集

16

郑某,男,86岁,已婚,退休工人。年12月初诊。

患者头晕反复出现10余年,未经系统诊治,今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急来就诊,舌瘘,脉细弱。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痫病鉴别。

时间:60分钟。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中风,中脏腑;中医证候诊断:脱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头晕反复出现10余年,今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软瘫,故诊断为中风,中脏腑。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舌痿,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脱证。

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痫病鉴别。

痫病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病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病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病不同。

中医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另煎),附子9g(先煎),麦冬15g,五味子12g,山萸肉15g。三剂,水煎服,立即灌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17

马某,女,23岁,学生。年6月11日就诊。

患者昨晚与同学聚餐,进食无节制,半夜出现腹痛肠鸣,泻下3~4次,大便粪质稀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遂来就诊。舌苔厚腻,脉滑。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痢疾鉴别。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候诊断:食滞胃肠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四次,粪质稀溏为主症,中医辨病为泄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滞胃肠证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病位在肠,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痢疾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中医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剂:保和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神曲12g,山楂12g,莱菔子15g,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连翘9g,谷芽6g,扁豆9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18

潘某,男,18岁,学生。年9月11日就诊。

患者1天前因天气炎热下河游泳,次日感觉小便不适,尿频,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伴恶寒发热,口苦,呕恶,腰痛拒按,大便秘结。遂来就诊。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癃闭鉴别。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热淋。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少腹拘急胀痛为主症,中医辨病为淋证。灼热刺痛,溺色黄赤,恶寒发热,口苦,呕恶,腰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为热淋证。

游泳导致秽浊之邪内侵,化生湿热,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病位在膀胱与肾,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癃闭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木通6g,瞿麦15g,篇蓄15g,车前子15g(包煎),滑石6g(包煎),蒲公英25g,紫花地丁30g,生甘草6g,柴胡10g,生大黄6g(后下),栀子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19

患儿,男,5岁。年8月4日初诊。

患儿因为饮食不慎,出现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痢疾鉴别。

时间:60分钟。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中医证候诊断:湿热泻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儿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症,故诊断为小儿泄泻。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故属于湿热泻证。

湿热之邪伤脾,运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分,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致泄泻。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痢疾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中医治法:解热化湿。

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葛根6g,黄芩6g,黄连4.5g,马齿苋6g,白头翁6g,车前子6g(包煎)。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20

周某,男,32岁,教师。年7月19日就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偶有咯血,血色鲜红,最近几天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夜寐盗汗。遂来就诊。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肺瘘鉴别。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候诊断:虚火灼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最近一个月呛咳气急,咯血,潮热,盗汗,形体逐渐消瘦,中医辨病为肺痨。偶有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为虚火灼肺证。

感受痨虫,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以阴虚为本。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肺痿鉴别。

两者均属于病位在肺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

中医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麦冬15g,玉竹10g,百合10g,百部15g,白及10g,生地黄15g,五味子10g,玄参15g,川贝母10g,芍药10g,秦艽10g,鳖甲30g(先煎),丹皮10g,熟地黄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更多考试资料:请看本文下方往期推荐

医考复习资料和课程:

详情添加张老师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zz/1108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