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改要怎么改?近年来,我省通过科学谋划,提出十一类43项医改工作任务,启动了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分级诊疗推进取得新进展,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机制不断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试点市县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广我省各地的好做法、好思路、好经验,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医改亮点看广东”系列报道,讲述深化医改过程中的鲜活案例,以飨读者。
首期推出“罗湖模式”。医院集团,以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机制为核心,以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得到国家肯定和省长推介。
破冰“三医”联动罗湖剑指医改核心
本报记者朱琳策划孙为摄影郑悦
去年11月14日,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院士(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向李克强总理介绍深圳罗湖医改。被曾益新定名为“医共体”的罗湖模式,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肯定和评价:“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
今年农历正月初八,省长马兴瑞到省卫生计生委拜年时提出,“罗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这是广东医改发展方向。
据了解,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罗湖的医改工作初显成效——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的医务人员增加35%,集团35家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达到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由8.8万人增加至45万多人,增长%。集团社康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提高30%。
受到国家和省领导医院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面对医改这道难题,罗湖区到底有哪些破冰之举?近期,记者走进罗湖,一探究竟。
医院
1构建“医共体”,打通医疗资源下沉通道
“罗湖是个老城区,医院小而全、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重复投入,管理不协同、结果不互认,医院整体实力薄弱。”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说,罗湖医改的动力来源于压力。成立集团前,区医院看病贵,管理方式滞后;社康中心缺医少药,群众不信任。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罗湖,医院如何突破重围?
当时,时任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亲任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时任市长的许勤任常务副组长,党政全力推进医疗改革。深圳市的医改方向非常明确——通过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圳市的定位为罗湖医改指明路径,罗湖区结合本区实际很快形成思路——整合资源,建医共体,强社康中心。
年8月,深圳市在罗湖区开展试点,医院、医院、区妇保院、医院、医院这5医院,以及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紧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医院集团。医院设理事会和监事会,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取消医院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医院医院集团医院院长,为集团唯一法人代表。
医院集团的成立撼动了原有的制度与利益体系,各医疗机构的领导、员工为不可知的未来忧心忡忡。
“最难改的是观念。我带医院去讲,争取理解与支持。”改革初期,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频繁走访区属医疗机构,谈医疗的本质与初衷,细数集团运营方式,医院以及员工发展的益处。渐渐地,各院的领导与员工从不理解到理解,由接受转而认同,直到最后亲身参与其中。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
郑理光回顾一年多来的过程,深感不易。“挂牌的时候,中医院和妇保院两位57岁的老院长都来了。他们说,罗湖医改的方向是对的,辖区的居民能得到好处,我们用实际行动支持医改,我们退。”郑理光最担心的两位老院长,不仅退出院长的职务,还依然坚守门诊看诊,成为支持医改的坚决推动者。
医院集团成立后,区卫生资源整合优化逐步推进。在医院集团层面,成立了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以及6个行政管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改革,医院集团各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实现分工、协作、联动,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构建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的完整服务链条,共同承担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急诊急救和公共卫生服务。
医院集团的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查房、巡诊等,不再是“帮扶”,而是分内之事、是日常工作,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工作重点的下移,社康中心的实力逐渐提升,分级诊疗也将水到渠成。
“改革后,重复检查、结果不互认,开大处方、大检查等顽疾得到很好的扭转。”孙喜琢说,运营效率、服务能力、医务人员收入、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减少20~30%,莲塘新建医院释放出1万平方米的医疗业务用房,集团统一配置设备,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在没有增加医技人员的情况下,影像诊断中心、检验中心工作量分别为1.88、98.66万人次/月,同比分别增长63.48%、85.79%。年医院集团住院人次、CD型病例、手术例数分别较年同比增长16.01%、13.54%、24.27%,其中,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26.53%。年各季度罗湖区卫生行业患者满意度第三方测评均进入全市前三名。
2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医院收入越多
“为防止老人跌倒骨折,医院甚至主动帮助我们家老人在家里安装防跌倒扶手。”来医院东门社康看病的陈女士,对罗湖医改竖起了大拇指。
“装扶手的钱从哪里来?”面对疑问,郑理光毫不讳言:“医保总额预付的费用。”
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方式,是罗湖医改破冰的核心举措。
年1月,罗湖区率先在深圳试点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制度改革,就是以辖区内的签约居民为对象,将上一年度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加上本年度全市医保支出平均增长比率值,打包给医院,年终清算时,若有结余,医院。医院集团可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工作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等。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说:“医改的瓶颈就是医保、医疗、医药三者之间联而不动,或动而不联。罗湖医改聚焦三医联动,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实在在探索了一条解决医改核心问题的路子。”
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走进医院集团会议室,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孙喜琢说,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医院从单纯的疾病治疗组织向健康促进组织转变,主动做好分级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主动控制医疗费用支付。居民越健康,医院病人越少,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也随之升高。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的利益完全一致。
为实现改革目标,罗湖区免费实施健康少年行动计划、独居老人家庭防跌倒工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乳腺癌、宫颈癌、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的基因早期筛查,减少居民疾病特别是重大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可以说,这种支付方式实现办医导向的突破性转变,即实现了由单纯治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