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放射性肠炎,我们要先了解放射线和放射治疗。
放射线是由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时发射出的射线,它们在医疗实践中很有用,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我们可以拍胸片观察肺部的微小病变,拍乳房钼靶片帮助鉴别乳房肿块的良恶性,等等。放射线除了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检查方法外,还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比较敏感,而正常细胞对放射线不敏感,利用放射线的这种特性来杀死肿瘤细胞,这就是肿瘤的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当然,正常细胞对放射线不敏感只是相对于肿瘤细胞而言的,也就是说,正常细胞也会受到放射线的损伤。在肿瘤放疗过程中,放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邻近的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这也是为什么会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原因。那么
什么是放射性肠炎呢?
放射性肠炎,顾名思义,就是放射线导致的肠道炎症,具体说来,由于肠道在盆腔中和子宫、膀胱、前列腺等器官相邻,在腹腔中和胃、肝脏等器官相邻,还与腹膜后的胰腺、肾脏、肾上腺等器官相邻,当对盆腔、腹腔或腹膜后器官的恶性肿瘤进行放疗时就容易损伤相邻的小肠、结肠和直肠,引起相关肠道粘膜的损伤,故又称为肠道放射性损伤。
做肿瘤放疗的病人都会发生放射性肠炎吗?
据统计,仅有5%~17%做普通放疗的病人会发生放射性肠炎,在腹(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病人中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几率为0.6-17%,平均6%。经长期观察发现,放射性肠炎的发生主要与放疗的放射线照射剂量和时间,放射线照射部位以及病人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分别详细介绍。
放射(电离辐射)的单位是GY(戈瑞),1GY等于rad(拉德),代表1kg(千克)组织吸收1J(焦耳)能量时吸收的放射线剂量。一般放疗的照射总剂量在rad以下者很少发生放射性肠炎。当腹腔内放疗总剂量超过rad时就可能会产生症状,而且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大,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以盆腔器官的放疗为例,若5周内照射剂量超过rad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约为8%,若照射剂量达rad以上则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几率高达36%。
放疗照射部位不同,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几率也相差很大。由于宫颈癌放疗所需的照射剂量较大,所以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肠炎最常见,约占75%,其次是卵巢、膀胱和子宫内膜癌,还有小部分由前列腺、睾丸、肾、肾上腺癌和淋巴瘤放疗所引起。放射性肠炎病人以女性多见,约是男性病人的9倍。
以上是总体的统计结果,具体到每个病人,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几率也不同。比如,有腹腔、盆腔炎症性病变(如子宫附件炎、阑尾炎、胆囊炎)的病人,或曾经做过腹部手术的病人,由于腹腔内有粘连,使得肠管相对固定,限制了肠管的活动,使该段肠管单位面积受到的照射剂量增加,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也就增高了。再比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人,由于肠道血管原先已经有了病变,经过放射线照射后有病变的肠道就更容易被损害。此外,会否发生放射性肠炎还和每个病人的耐受性有关,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对于放射线的耐受性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在放疗过程中应注意定期复查。
为什么放射性直肠炎最常见呢?
我们的肠道是一个将近9米长的中空的管状器官,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肠管分为小肠和大肠两个部分,其中小肠又可以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可以细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结肠还可以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在不同部位的肠管中,直肠的位置最为固定,活动度最小,所以最容易受到放射线损伤。另外,由于宫颈癌和膀胱癌常进行放疗,放疗时用的照射剂量也比较大,而直肠和这两个器官靠得最近,所以宫颈癌和膀胱癌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直肠炎最多见。当然,回肠的远端接近盆腔器官,位置也较固定,也易受到盆腔肿瘤放疗时放射线的损伤。
放射性肠炎有什么临床症状呢?
放射性肠炎的症状可出现在放疗的早期,放疗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放疗后数月至数年。
有的病人在肿瘤放疗的早期就出现肠道放射性损伤。这部分病人主要表现为在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后1-2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腹痛是阵发性的,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中带有粘液或血液,或者大便颜色发黑,这就是肠道发生放射性损伤的表现。而黑便或便血就说明肠道在出血,如果肠道持续出血,可以引起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血色素下降等)。有的肠道放射性损伤的病人可以出现低热(发热,但是体温低于38.0℃)、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
有的病人是在放疗后6个月至10多年发生结肠、小肠或直肠放射性损伤。结肠直肠放射性损伤的病人可以出现腹痛和腹泻,大便中带有粘液和血液,伴里急后重;小肠是吸收食物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放射性小肠炎可以表现为中下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且出现吸收不良的表现,表现为脂肪泻、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脂肪泻的特点是大便不成形、恶臭,且量多,颜色为淡棕色、黄色或灰色,表面有油腻状的光泽或如泡沫状,大便常可漂浮在便盆表面。
怀疑放射性肠炎要做哪些检查呢?
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应该警惕是不是发生放射性肠炎了,但是还应该做一些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的部位。
放射性直肠损伤通过直肠指检就可以发现了。做这个检查时要注意按照医生的要求摆好体位,放松,深呼吸,一般几分钟内就可以配合医生完成检查了。约3%严重直肠损伤的女性病人可形成直肠阴道瘘(直肠和阴道间有瘘管相通,严重时可有肠道内容物从阴道流出),若同时作阴道检查很容易发现。
肠道X线钡剂检查,也就是钡剂灌肠检查,它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方法,但是对放射性结肠炎的诊断没有特异性。有结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暂时不做钡灌肠检查。
内镜检查,包括小肠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的病变,但有时候需要用活检钳夹取几块组织做病理学检查与其它肠道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和肠道肿瘤等)鉴别。
小肠是吸收食物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因此做小肠吸收功能测定(包括粪便脂肪测定、维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试验等)有助于小肠放射性损伤的诊断。
放射性肠炎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放射性肠炎以内科治疗为主,当出现肠瘘或后期出现肠腔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就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主要是对症治疗,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来缓解病人的腹痛、腹泻症状,还可能会采用温水坐浴、药物保留灌肠等方法软化大便,减轻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症状。如果你发生了继发感染,医生会用抗生素来帮助控制感染。对于腹泻严重的病人,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你静脉补充营养。
如果你有便血症状,说明你的肠管正在出血,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初步判断出血肠管的部位。如果出血部位比较低,可以给你做肠镜下止血,具体方法是在内镜直接观察下压迫止血,或将止血药物直接喷洒在出血部位,或作缝合止血;如果出血部位比较高,可以用止血药物保留灌肠;如果出血量较大,或者内科治疗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就只能求助于外科医生了。
放射性肠炎病人的饮食要注意些什么呢?
放射性肠炎的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此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上以无刺激(忌辛辣、过咸、过酸的食物)、少渣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次少餐为原则。少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因为纤维素可以增加粪便容积,加重肠道负担。少吃牛奶和乳糖,因为它们进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气体,加重肠道负担。放射性肠炎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故应注意其饮食的营养成分的搭配,如多食用含铁量高的食物等。
放射性肠炎病人吃药要注意些什么呢?
老年人的一个特点是要吃很多种类的药物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对于得了放射性肠炎的老年病人来说,一些药物容易加重肠粘膜炎症损伤,如正在服用这些药物请咨询你的医生,这些药物包括:
(1)解热镇痛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含有这类药物的复方制剂。
(2)部分抗生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利福平等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伪膜性肠炎,氨苄西林、双氯西林等青霉素衍生物类抗生素及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有发生出血性结肠炎的报道。
(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等。这类药物能降低病变肠管的自我修复能力,加重肠管损伤。在40岁以上的病人中发生率较高。
(4)化疗药:甲氨喋呤、氟尿嘧啶和巯唑嘌呤等可能会引起肠管损伤。
放射性肠炎病人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除了饮食和服药外,放射性肠炎病人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定时、定量进食及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等原因引起腹压过高;便秘的病人在用力排便时会使腹压升高,因此要积极防治便秘;慢性腹痛者除药物治疗外可深呼吸,放松心情,并通过其它方法转移注意力;出现急性腹痛加重、黑便、便血、阴道流血或阴道中流出肠道内容物等情况切勿紧张,应立即平卧、禁食,有条件吸氧者可以吸氧,并在家人陪同下急诊就医。
——————theend———————
从医路上,有我的坚持,也有众多患者的陪伴,这里,记录着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所有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向图片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