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7日,曾被无数青年当做指明灯的陈独秀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在临终之前,她拉住小自己29岁的妻子潘兰珍留下了一条遗言:倘若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但要切记一件事。
潘兰珍,是陈独秀的第三任妻子。她本来是江苏人,但因为生存困难,就随家人来到了上海讨生活。因为年纪比较小,她最后被安排到一个纺织厂里做童工。虽说挣不到什么钱,但是足够她吃饭和生计。
农村有句老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本就漂泊在外居无定所的潘兰珍,在长大后经常被一个工头骚扰。虽然想过告发这个工头,但想到自己人微言轻,最终只能将此事作罢。
而那个工头依旧我行我素,经常借着工作的名义去骚扰潘兰珍。更过分的是,在她17岁那年,工头提出要和她同居。不久之后,潘兰珍就发现自己怀上了工头的孩子。但因为医疗技术的落后以及恶劣的环境,这个孩子在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
此时她已经心灰意冷,想要尽快逃离这个“人间炼狱”。最后,在她爸爸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一家烟厂公司里面做工。很快6年时间过去了,在她22岁那年,她碰到了一个姓李的先生。两人在长时间的接触之后,便确定了关系。
在空闲之际,“李先生”经常教潘兰珍识字,潘兰珍也很聪明,学得也很快。但这个“李先生”似乎也很神秘,经常一个人单独外出,而且很少告诉潘兰珍。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选择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丈夫。
“李先生”—陈独秀这个“李先生”其实就是陈独秀,他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达官权贵,最终被悬赏。为了活命,他便选择改名换姓来到上海发展。但和潘兰珍相处时,陈独秀并没有告诉她自己真实的身份,这也是为了潘兰珍的安全着想。直到年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一则报纸上刊登了自己丈夫的照片,她才知晓自己丈夫的真实身份。
当时她刚将自己和陈独秀收养的女儿送回老家,几天后在一份报纸上看到陈独秀被捕的消息。让她感动意外的是,这个被捕的陈独秀和自己丈夫长相一模一样。在回到上海后,也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丈夫后,她确信“李先生”就是陈独秀。
在多方打听之后,她得知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的一所监狱里。在经历各种奔波后,她来到了这里见到了陈独秀。陈独秀对她的到来感到很意外,因为他的身份过于特殊,生怕会牵连到她。为了不给潘兰珍添麻烦,陈独秀便催促她赶紧离开。
潘兰珍一眼就看出他的难言之隐,便不再多说,将自己身上剩的钱在监狱附近租了一个房子来陪伴陈独秀。
陈独秀看这样也不是办法,便让她去自己的学生家里住,毕竟环境更好一些。但这些提议都被潘兰珍给否决了,执意要待在陈独秀身边。陈独秀自知拗不过她,便同意了她的陪伴。
在这之后,陈独秀在牢里足足待了五年,潘兰珍也陪了他五年。最后因为社会的舆论压力太大,陈独秀最终被释放了出来。
在当时,陈独秀可以说是大佬一般的存在,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而且他许多好友也都为其铺垫好了后路,像胡适。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陈独秀最终决定投奔四川的邓仲纯。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他过完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四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陈独秀做出前往四川的决定后,潘兰珍也没有多说什么,就陪着他一起上路了。他本来想趁着人生最后几年的时间里再散发下余热,但刚来到这里便碰了壁。
首先是投奔邓仲纯,当时邓仲纯在急诊室,没有办法接待陈独秀。陈独秀便想着去拜访他的夫人,但是却被人告知邓太太身体不舒服不方便见客人。
这让陈独秀感到非常难堪,索性在当地租了一个单间居住。后来还是邓仲纯苦劝之下,陈独秀才搬进了他的家里。但还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让陈独秀决心搬离邓家独自生活。
那天陈独秀办完事像往常一样返回邓家,突然发现潘兰珍在房间里面坐着正在哭。他便询问受什么委屈了,一开始潘兰珍还不愿意说,还是陈独秀追问之下,她才说出实情。原来,邓仲纯的太太对于两人的到来非常反感,还当着潘兰珍的面说他们是“寄生虫”。听完潘兰珍所说的话之后,他便立马打包行李离开了邓家,在郊外租了一间院子居住。但此时的陈独秀没有工作,也没有薪水,所以两个人的生计也成了很大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陈独秀很少顾家。因为他的工作太忙,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这一切都落到了潘兰珍身上,但一个女人家哪里能支撑起这样大的压力呢。
好在陈独秀是个细心的人,他经常发现潘兰珍独自坐着发呆,便向其询问。潘兰珍只好将实情全部告诉他,还表示自己已经向主人家借了两次米了。
两万巨款这个时候的陈独秀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困潦倒,这种情况也伴随着他余下的光阴。其实作为一个大佬,陈独秀的能力是很突出的。他的字画在当时就很受人追捧,许多名流都要在他这里求得一副,给他开的价格也非常高。
但作为一个文人,陈独秀也有傲气。他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人,就算出再多钱也买不到他的墨宝。即便是在晚年这种穷困潦倒的情况下,陈独秀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底线。
潘兰珍也知道想让自己丈夫出些书画卖钱肯定行不通,于是没有强求他。但生活实在太过于艰难,她只好向陈独秀问起那两万块钱能不能动用。前面曾提到陈独秀晚年生活状态一直都是穷困潦倒的,那他哪来的这笔巨款呢?原来,在陈独秀还没有出事之前,自己曾被教育局委托出一本书。他当时答应了这件事,对方看陈独秀如此爽快后,便提前向其预付了两万块钱的费用。
但在陈独秀创作过程中,教育部长却突然插手,让陈独秀把书的名字改为《小学知识课本》。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大佬,陈独秀可不喜欢别人乱改自己的作品,就这样双方合作闹崩了。虽然闹崩了,但陈独秀并没有动用这笔钱,而是将其放在一家中介里保存起来。
如今潘兰珍又提起这笔钱时,陈独秀显得有些激动,表示就算是饿死也绝对不能用这笔钱。对于丈夫说出这种话,潘兰珍也没有生气,之后就没再提起过这笔钱的事。在往后的日子里,两人过得也非常清贫,基本上事能省就省。但对于丈夫,潘兰珍则特别尽心。冬天冷的时候,专门跑去学习编竹篾供丈夫取暖。夏天蚊虫多的时候,跑去采药做蚊香。其实在陈独秀陷入困境的时候,曾经有很多人向他伸出过援手,这其中就包括延安方面的援助。但是这些都被他一一否决掉了,就算是周恩来亲自去请他回延安,也都被其拒绝了。
再看到陈独秀如此坚决之后,周恩来海岸拿出了事先就准备好的块钱,表示这是给陈延年和陈乔年两个烈士的抚恤金。但陈独秀最后还是拒绝了,并不是说他在摆谱。因为他自己也明白,延安的经济条件和状况也不怎么乐观,所以他不忍心收下这笔钱。
给潘兰珍留下遗言尽管比较拮据,但在潘兰珍的操劳下,一家人的日子也过了下来。年5月份,陈独秀突然病倒,潘兰珍急忙医院救助。陈独秀也自知自己时日不同,便向潘兰珍交代了两条遗言。其一是: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此时的潘兰珍才30多岁,正是最美好的年纪。陈独秀这样说,也是想要给她自由,让她以后不要再即系漂泊。为此,他还让自己儿子陈松年将自己在南京狱中时的一部分稿费和友人赠送的五只古瓷碗交付给潘兰珍。其二是让潘兰珍切记不要做丢失情操的事情,他讲道: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这算是陈独秀的私心,即便是家人过得再苦,也不会丢掉自己的气节。在交代完这些事情之后,陈独秀便撒手离开了人世。四天后,他的葬礼在一个小山庄进行。这场葬礼说不上很庄重,但是也不简单。葬礼当天有上百人随行,其中还有一些官员。他的家庭条件,想要筹办个像样的葬礼时非常困难的。毕竟出狱后几年一直过着穷苦的生活,一度要当掉自己大衣去换钱过日子。
但当他去世之后,他的家人却收到了进3万块的丧葬费,这是全国各地一起凑的。这也说明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陈独秀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的。在收到社会各界的资助之后,潘兰珍从里面拿出一部分钱给陈独秀购置了一套新衣服和棺材。毕竟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穷苦日子,走的时候起码要让他体面一点。
在丧礼办完之后,她经好友介绍来到了一处农场打工。虽然工资低,但足够她一人开销了,这也算完成了陈独秀走前交代的“务求生活自立”的遗嘱。她也从未在陈独秀去世后打着陈独秀妻子的名号出席参加任何活动,保住了陈独秀的气节。她也曾改嫁过,但结婚后不久丈夫不幸前去世。
这些遭遇和打击对她来说非常大,最终她也没能抗住从而患上了子宫癌。年10月份的时候,41岁的潘兰珍因病情加重在上海去世。
和陈独秀第二任妻子相比,潘兰珍远没有别人漂亮,又学识,甚至连名声都是陈独秀三任妻子里最低的。但她却成为陈独秀临终前都放心不下的女人,这也是她独特的魅力。两人之间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是平淡。这样一段落魄才子与贫苦女子的生死相守也让不少人为之感动。可以说,陈独秀这一生是坎坷的,尤其是晚年还要为钱而发愁。也可以说他是幸运的,碰到了潘兰珍这也负责任的妻子。在他落魄时一直给予陪伴与安慰,如果没有潘兰珍的温暖,陈独秀也许也不会留下那么多丰厚的文化遗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