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病例分享探界middot膀礴聚ld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编者按

由百济神州和学习联盟共同举办的探界·膀礴聚“例”泌尿外科中青年医生免疫治疗病例挑战赛已正式启动。赛事一触即发!年7月27日至7月31日,为您带来东区3组的精彩对决。今日展示南京大医院张顺老师的病例,文末附投票入口,欢迎您投出宝贵的一票。

病例分享

基本情况:

李某某,男,66岁,ECOG0分

-04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于A院就诊,彩超提示膀胱占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示膀胱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术后不定期膀胱灌注+膀胱镜检查。

、年两次复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示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可见肌层侵犯。

患者拒绝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既往史:

吸烟史:10支/天×35年

否认职业接触史

否认家族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减等心血管及其他慢性疾病史

再次复发:

-05:泌尿系CT(外院)示:1.膀胱多发占位,累及双输尿管壁内段,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明显扩张积液。2.双肾结石。

手术:经尿道膀胱镜检查+经皮双肾造瘘术。

术中见尿道粘膜菜花样新生物,膀胱内弥漫性大片菜花样肿瘤,膀胱内结构混乱,无法辨别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嵴等标志性解剖部位,无法寻及双侧输尿管开口,遂改行双肾造瘘术

根治手术:

-08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皮肤+输尿管腹壁造口术。

术后病理(外院,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标本):膀胱壁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肿块大小7.5cm*6cm*6cm:癌组织浸润至固有肌层。脉管内未见癌栓;神经未见明确癌组织侵犯。前列腺、双侧精囊腺和输精管均未见癌累及。标本输尿管切缘、尿道切缘和环周切缘均未见癌残留。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病理分期:Ⅱ(T2b,N0,M0)。

术后年12月、年3月复查,未见明显转移复发,之后未再复查。

年8月,输尿管腹壁造口旁出现“疙瘩”,未重视,未就诊

年10月,“疙瘩”变多、变大,当地就诊复查

CT提示双侧J管置入后改变,双侧肾盂轻度扩张积水;2.腹前壁多发软组织结节,大者约2.1×2.8cm,结合病史考虑转移;3.肝脏转移瘤,大者约1.4×1.7cm;4.两肺多发小结节,密切随访。

予吉西他滨+顺铂,d1、8用药,三周一次化疗

用药四周期,腹部肿块仍逐渐增大。

-01:胸腹部CT示较化疗前进展。医院进一步治疗。

因疫情耽误,患者推迟至于-04来我院就诊。

-04-15,CT胸部+全腹部平扫+增强:

-04-16,ECT-全身骨显像示:1.第8胸椎放射性摄取增高,请结合胸部CT。2.下腹部大片放射性浓聚影,为造瘘后局部尿液,骨盆处骨质情况请结合CT。

主要转移病灶评估:

MDT讨论

病例特点:男性,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术后一年余出现肝肺等多发转移,晚期一线吉西他滨加顺铂治疗失败,进展较快

放疗科:肿瘤负荷大,转移多,先行全身治疗再考虑局部放疗

肿瘤科:免疫治疗±紫杉醇类化疗,可行基因检测

泌尿外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或组合呢?

靶向治疗:起效迅速、深度缓解,在部分患者中长期获益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最终会经历耐药

免疫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疗效持久,但起效慢、缓解率低

“可乐”组合—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仑伐替尼(Lenvatinib)

仑伐替尼是一种多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的激酶活性。它还抑制其他与肿瘤相关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肿瘤进展相关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仑伐替尼目前尚未获批用于膀胱癌。

靶向疗法能够增强“癌症—免疫循环”中的肿瘤抗原性、T细胞启动/运输/浸润等环节,对免疫疗法起到协同增强作用。尤其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靶向疗法,不仅能够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还能够影响肿瘤细胞抗原性以及瘤内T细胞浸润。

文献复习

基因检测

疗效预测:PD-L1表达水平,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肿瘤突变负荷(TMB),DNA损伤修复(DDR)。

免疫治疗相关检测结果

检测情况:PD-L1表达阴性,微卫星稳定,TMB=8.99muts/Mb。

基因检测结果说明

受检样本PD-L1表达为TPS<1%以及CPS<1,微卫星稳定,但TMB数值为8.99Muts/Mb,处于较高水平,且检出免疫疗效正相关TP53有害突变,提示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响应有响应。

检测到CCND1扩增,提示患者可能对哌柏西利敏感;检测到CDKN2A缺失,提示提示患者可能对临床试验期药物Ilorasertib敏感;检测到FGFR1扩增,提示患者可能对药物Erdafitinib,AZD敏感;但是以上靶向药物证据级别均不高,不建议采取以上药物的靶向治疗。

此外,还检测到多个意义未知突变。

综合以上结果,患者TMB虽然较高,可能对免疫抑制剂有响应;但尚未达到FDA批准的免疫治疗TMB10的标准。

有研究报道安罗替尼可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安罗替尼联合PD-1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

-04-21开始用药:替雷利珠单抗+盐酸安罗替尼治疗21天一周期。

替雷利珠单抗mg三周一次。

盐酸安罗替尼12mg/次/日,空腹,连续口服2周停1周。

用药9周后复查。

治疗前后肝、肺病灶:总体疗效评估:

ICI引起炎症副作用,可累及各器官系统

治疗相关AE

CTCAE3级:手足综合征

CTCAE2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血压、甲减

CTCAE1级:肝功能异常、乏力、光敏性皮炎、蛋白尿、贫血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处理

与联合用药是否相关?

与免疫治疗相关?靶向药治疗相关?

是否需要减量还是停药?

是否需要MDT会诊?

不良反应—皮肤、手足

免疫治疗:

常见,包括斑丘疹样皮疹、瘙痒、湿疹、银屑病、苔藓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结节病、白癜风、皮肌炎和狼疮样反应。

靶向药治疗:

手足综合症:手脚麻木,感觉迟钝或异常,皮肤肿胀,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疱以及疼痛。

皮疹:好发于脸部或身体,面部皮疹、身体出现的斑丘疹和伴小脓疱的身体红斑。

个人体会: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心、肝、肺、肾、内分泌、血

与患者充分沟通

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疗效的评估

患者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症状一出现或加重及时报告,医院就诊

个人思考:

建立和完善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全程化管理。

免疫治疗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的时机、剂量、组合方式等仍需探讨。

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的程度增加和种类叠加,医院综合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线投票

投票时间:7月29日0:00—7月30日12:00

编辑:榭小仙

审核:郭涛

▼推荐阅读"支架管助手"正式上线!开启置管患者的全覆盖管理!号外!支架管助手2.0正式上线啦!标准化量表工具正式上线!新技能get√病例分享

探界·膀礴聚“例”泌尿外科中青年医生免疫治疗病例挑战赛第九场(参赛病例02)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zypgl/1604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