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我的初心、献礼党的生日”
忆往昔峥嵘岁月
感信仰无穷力量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从诞生到现在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带领亿万中国人民
走过98年成长壮大光辉历程
走过41年改革开放宏伟征程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面鲜红的党旗
经过98个春秋的洗礼
显得更加飒爽多姿
在祖国河山的蓝天白云下飘扬
这枚庄严的党员徽章
经过98载的锤炼
显得更加坚如磐石
在神州大地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本期“奉献我的初心、献礼党的生日”民政一线感人事迹宣传专栏展播的是民政一线特岗职工刘相辉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王裕月。
民政一线特岗人员
“80后入殓师”刘相辉:
心怀悲悯、为逝者体面送行
刘相辉是一名殡葬服务一线工作人员,遗体火化师、遗体化妆、司仪、骨灰堂服务、殡仪业务等工作她全都干过,见惯了生离死别,心中更多的是对逝者的敬畏和尊重,她兢兢业业工作和服务获得领导和家属的肯定,年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毅然选择殡葬服务专业
对常人来说,也许克服对死者的恐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刘相辉似乎天生就不惧怕这些。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刘相辉选择了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但遭到全家的极力反对,在父母看来,作为家里唯一的独生女,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却偏偏要选择殡葬业,但刘相辉不顾家人的反对,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毅然决然选择这份职业。
刘相辉说:“学习专业课期间,我们就是捏一些模具,如耳朵、鼻子等,化妆也用模具,学习缝合就拿猪皮练。除了专业面部整容、防腐技术、机械原理等课程外,还要练习礼仪、形体、心理学等。”而让刘相辉印象最深刻的是,念大学时看的电影《入殓师》有一句台词:“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她,原来殡殓服务也可以做得这么完美,带给逝者最后的尊重。
年轻的殡葬业“能手”
年,年仅24岁的刘相辉初到三亚仙逸园,成为这里最年轻的一名女性殡葬工作者,也是唯一一名女性火化工作者。因为人手不足,她虽然被安排到火化技术组,负责火化炉、冻柜、发电机等设备维修保养外,还要兼顾遗体接运、遗体整容、遗体防腐、礼堂布置、骨灰寄存等工作,是受到大家认可的业务“能手”。
刘相辉回忆,第一次和同事去接尸,是一起凶杀案的死者,当时人已死了好几天,尸体已高度腐烂,还长出尸虫;而更严重的一次是一辆钩机在施工操作时,误击中一名工人,死者头颅与身体只连着几根筋……刘相辉顾不上死者的惨相,认真为他们缝合化妆。
年,强台风“蝴蝶”侵袭三沙,造成几名渔民遇难被送到殡仪馆内,“在海里泡了多日才被捞起,尸体已经浮肿,脸色发青发黄,同时散发着臭味。”刘相辉说,当时因为是深夜靠岸接收遗体,她和同事们就连夜处理,顶着刺鼻的气味,用了一整晚的时间才将九具遗体全部清理完毕。次日,看到化妆整理后的亲人时,给悲伤的家属心理带来些许安慰,这让刘相辉感到欣慰。
送逝者最后一程
在三亚,每年有大约具遗体完成火化。除了遗体整容、殡仪服务等,刘相辉大部分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不到80平米的火化车间里,这里高温炽热、烟雾缭绕、火光跳跃……从遗体运送到火化车间开始,接收确认、家属签字确认、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一丝差错,守望着每一具遗体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路。
“如果说‘前场’是指从大门到遗体告别厅,‘后场’则是遗体冷藏室、化妆间和火化部。”刘相辉说,作为殡仪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火化师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对家属最好的安慰,就是以娴熟的技能进行火化操作,送逝者安静、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用心做好殡仪工作,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为了让逝者走得体面,走得安心。每次送走一位逝者将骨灰盒交给家属时,家属都会从内心感谢我,竖起大拇指对我肯定,这让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更加伟大与自豪。”刘相辉说。
刘相辉说,因为外界对殡葬行业充满神秘感和恐惧感,身边很少有可以理解、接受她工作的朋友,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她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市图书馆“充电”,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年,她考取了中山大学自考本科学历,并在自己岗位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如骨灰寄存注明日期时间、祭拜管理、入炉告别、新式礼堂布置等。
幸运的是,在这个岗位上,刘相辉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她同样在仙逸园从事殡葬服务工作的丈夫候青青,夫妻俩相互扶持和理解。而更让刘相辉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这个行业,和她成为同行。“新来的同事好多都是我的校友,这个曾经‘冷门’的专业现在好像挺‘热门’的。”刘相辉表示,对待这个职业只需要“多一倍的认真、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平常心”就好。
三亚殡仪馆唯一的女入殓师董亚花:
这份工作是对生命最后的敬意
35岁的董亚花是三亚仙逸园管理所的一名入殓师,她的工作就是为逝者防腐、化妆、穿衣、火化,让逝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段旅程。在入殓师的岗位上工作了6年,董亚花每天都在和生死打交道,从最初接触遗体对死亡的恐惧到对生命的敬畏,她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送别服务,让每一位逝者更体面地离开,给生者慰藉。
每年,三亚有大约具遗体在仙逸园管理所(殡仪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董亚花是业务服务组的一员,也是7名入殓师中的唯一一名女性,他们最多的时候每天要为10名逝者化妆。
董亚花第一次接触遗体,是一个跳楼自杀的女人。“她的手脚都摔断了,面部也很模糊,看起来恐怖极了。”工作完成的那个晚上,董亚花连吃米饭都觉得有血腥的味道,几个晚上整宿的睡不着,“一闭上眼睛,逝者的脸就出现在我眼前。”董亚花说。
“遇到最难的,就是一具断头的遗体。”年,仙逸园接到一具棘手的遗体,一辆工地上的钩机在施工的时候,不小心击中一名正在施工的工人,他的头被割断,当场死亡。家属要求将逝者复原,“我们从来没有处理过这样的遗体,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在大家抓耳挠腮的时候,董亚花提出想要试试。在仙逸园的太平间内,董亚花用针线一点一点地将逝者的身首缝合,花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为他穿上了衣服化好了妆,恢复了生前的体面。“当时心里是很害怕的,但是在告别仪式的时候,家属说完全看不出来,我感到很欣慰。”现在,董亚花对服务逝者不再感到害怕,更多的感受是悲悯和爱。“我把他们当做我的亲人,只是睡着了而已。”
面对朋友,不愿谈论工作。逝者家属的感谢让董亚花获得职业的自豪感,但让她备受困扰的,是来自社会的偏见与误解。刚开始入行时,董亚花觉得这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在一次朋友相约出游中,大家谈论起工作,董亚花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入殓师,“同行朋友的脸一下子都变了,后面的旅途也不太愉快。”现在,只有董亚花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知道她的工作,其他人问起,她一般都轻描淡写地说在做服务业。幸运的是,董亚花的家人都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常常面对生离死别,心情难免会被影响,每次董亚花心情郁闷的时候,丈夫还会开导她给她鼓励。“有时候工作太忙,丈夫还会带着孩子来宿舍陪我。”董亚花说。
除了为遗体化妆,董亚花也负责主持家属告别式的工作,很多人会在告别式上表达对逝者的遗憾。每天面对死亡,董亚花也更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
“与其等到告别的时候留下遗憾,不如活着的时候多跟家人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董亚花和爱人都是本地人,住在吉阳区的安罗村内,空闲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到双方的家中探望老人,每天出门前都会认真问候家人。
面对生死,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命最后的敬意”是挂在三亚仙逸园火化炉上的一句话,这不仅是对死者最后的道别,也让每个站在这里的人对生命有另一番感悟。
火化是殡仪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多度到近千度的高温,一具遗体火化的时间要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入殓师还要根据遗体的身体情况实时调整温度。长期的高温工作,董亚花的脸上和脖子上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汗斑。“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火炉的扬灰也会沾到衣服和皮肤上。”这些对于董亚花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从决定成为一名入殓师开始,董亚花便没有犹豫,她把每个逝者都当成亲人一样对待,把仙逸园当成自己的家。仙逸园管理所年建立,董亚花的父母都是仙逸园的入殓师,她从小就在这里长大。
“小时候父母在工作,我就在一旁玩耍。”从小见惯了生死,并没有让董亚花对生命麻木,在服务逝者时,她更尊重每一个生命。电影《入殓师》里面有一句台词说,“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董亚花认为这就是自己工作的意义,用自己的双手抚平逝者脸上的喜怒哀乐,用手中的工具为他们冰冷的脸装点最后的暖色,只有真正面对逝者,才明白这句台词真正的含义。“一个生命的启程,有医生护士守护;在生命的终点,我愿意送他们最后一程。”董亚花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让逝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段旅程,让自己的服务,赋予送别更多的真情。
陈秀飚:以“墓园”为家、25年孤独与坚守
市荔仙园管理所业务负责人陈秀飚在荔仙园公墓已经二十多年了,50多岁的他将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这片墓园,在陈秀飚看来,每一处墓碑,都承载着逝者亲人的思念和寄托。
母亲是引路人
26岁开始从事殡葬服务
陈秀飚是崖州区保平村人,年,年仅26岁的陈秀飚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从事殡葬服务行业。陈秀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亚仙逸园,遗体接收、化妆、火化他都干过。陈秀飚说,当时仙逸园是琼南地区唯一一家殡仪馆,乐东、五指山、陵水一带,凡是接到电话,家里有人过世需要火化的,不管多远、路多难走,他和同事都要去现场接收遗体。“那时候年轻力气充沛,也不觉得害怕什么。”陈秀飚说。
“在我们老家,有人过世了,亲戚朋友都会去帮忙安葬,也不会觉得忌讳。”陈秀飚年轻时也帮过“忙”。在他从事殡葬行业后,在社会上结交的一些朋友,对他的态度让他心理很不是滋味,总是感觉低人一等,以前很要好的同学朋友,得知他的职业后,嘴上不说什么,也渐渐疏远了。
“我知道人家心里忌讳我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陈秀飚的母亲总安慰他,“不怕,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做什么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这句话,让陈秀飚走过了世俗的偏见和情绪的低谷。
年,陈秀飚因业务突出,被调到新建不久的三亚荔仙园公墓,担任业务员,开始了“守墓人”的生涯。
把殡葬当事业
居家迁至墓园
年,在全市殡葬单位改革的大潮下,三亚荔仙园公墓开始转型,实行经费自筹,业务量不足的时候,甚至发工资都困难。一些同事选择离开,但陈秀飚却一直坚持下来。“每天和墓地打交道,都已经习惯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心里热爱这份事业。”
最初人手不够,陈秀飚一人身兼数职——他不仅要办理信息登记,带家属到墓园选墓地,还要负责挖墓穴等工作。“三亚有挑入穴时间的风俗,干我们这一行,早起来很早,晚起来很晚。”陈秀飚说,年结婚后,他索性搬到墓园里住,他说,“住在附近,业务办理会方便很多。”从那时起,在墓区没有通水、通电,仅依靠一台简易的发电机一口水井,陈秀飚和家人坚持了将近10年。
在公墓的接待厅,陈秀飚每天要接待前来咨询和选墓地的家属,了解逝者个人和家庭的情况,根据家属的要求给出相关的意见,然后带家属看墓园,最终确定位置、下葬时间和对墓碑的具体要求。
在约定时间前,陈秀飚要把建坟需要的砖石、沙土、水挑到山上,一般在早上6点开始动工挖土,中午11点半到12点下葬,待家属祭祀完毕,再用砖石密封形成“坟头”。“按照三亚的风俗,3天后圆坟、两年后立碑”。在工作中,除了划定统一规格的墓地外,陈秀飚还摸索设计规格统一的“坟头”,在荔仙园公墓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唯一的变化,就是坟头统一换成大理石板。”陈秀飚说。
作为三亚城区安葬量最大的公墓,多年来,陈秀飚无数次从一排排的墓碑中穿梭走过,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哪位逝者安眠在哪个位置。
见证着纪念与忘却
创清洁墓区环境
陈秀飚说,很多人过来时情绪低沉,因此要特别注重和家属的沟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热情,对待每一个亲人离世的家庭。工作时间越久,陈秀飚越发觉得,自己守护的不只是墓地,还有一个家族的纪念与忘却,墓地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阴森恐怖,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地方。
多年来,陈秀飚亲身经历墓园规模渐渐扩大。如今的荔仙园公墓已完成第四期建设,规模也由最初的15亩,发展到现在的多亩,但陈秀飚一直没有离开过基层业务部门。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他说,每个墓地都代表着一种思念,他的工作就是看护好它们。“家属把逝去亲人的骨灰安葬在我们墓园里,寻找的是一种安慰、体面和风光,同时也是对我们墓园的信任。”
平时,市荔仙园公墓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树枝修剪、清理杂草、擦洗墓碑、清扫墓区道路、墓园巡逻等,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陈秀飚总是身先士卒。“墓区环境好了,是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他说,墓碑承载着逝者亲人的思念和寄托,换个角度想,如果躺着的是我的亲人,肯定也希望守墓人能看好墓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呼吁绿色生态殡葬
改清明陋习
工作也会遇到难题。陈秀飚说,有些送葬家属,在埋葬的过程中,特意请来风水先生看位置和方向,结果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家属竟然要求石碑朝向改变,这与园区的统一管理相冲突。陈秀飚只能反复和家属劝说,“如果方向不统一,坟头很可能与其他坟头相顶……”家属们这才作罢。
在三亚,清明节有些祭拜风俗,亲人带着鸡肉、糯米等熟食来上坟,还要在先人的墓前烧香烛、洒米粒,常常是挑着满满一担子东西上山来。“每天都要清理倒在坟前的米粒,如果不及时清扫,很容易变质腐败,飘出一股酸臭味,增加我们清理工作的难度。”陈秀飚说,每次清明过后,山上的垃圾要清理3、4天才能清理干净,工作强度大。
近年来,随着文明祭扫、生态祭扫的倡导,不少家属手捧菊花、百合等素雅的鲜花前来扫墓,以寄托哀思,墓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也让陈秀飚觉得欣慰。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葬礼的追求也越来越文明化,鲜花拜祭,绸带寄哀思等新的祭奠方式不断呈现出来。在了解到荔仙园公墓二期将增加草坪葬、墙葬等现代丧葬形式,陈秀飚也充满了期待。
市社会福利院医疗部护士翁亚梅:
陪伴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翁亚梅是市社会福利院医疗部一名护士,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孩子们,陪伴孩子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用实际行动讲述着民政为民的故事。
持之以恒为孩子们做康复。当我满怀希望来福利院时,看到孩子们我惊呆了,心情很沉重,一方面是孩子们的笑容那么甜美,眼睛那么清澈明亮,在他们面前不用谈任何利益,另一方面是孩子们都患有难以治愈的先天性疾病,就连简单的生活自理都难于完成,给他们做康复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完成任务。院里派我们3医院和妇幼保健学习康复治疗半年。学习归来,当时我接手的是一个唇裂的孩子,有自闭倾向,已经3岁了,还不会站,就连来做评估的妇幼保健院的医生都惊呆了,但秉持着别人都不放弃我不放弃的康复理念,我接下了这个任务。我们首先送孩子到解放军医院做唇裂修补术,回福利院后,我通过脑营养神经的药物结合高压氧仓、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给孩子做康复治疗,经过近一年的康复治疗,孩子终于学会了站,后来还学会了走,当时我激动得抱着孩子猛亲,孩子康复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衡量的。这就是荣誉感、成就感,这就是价值的体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风雨兼程为生命护航。医疗部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赛。年我们接受了一个叫龙小婷的小姑娘,小姑娘17岁,长得眉清目秀,但她是一个尿毒症患者,我来福利院之前,院里一个大姐先带她去上海做儿童医学中心做膀胱造瘘,回来后由我接棒,医院做血液透析,这个工作普通,但实属不易,她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医院患者又多,医院路上我总是准备急救药物,有时遇上台风天气,但我依然克服困难,为她开通绿色通道,小心翼翼呵护她的健康,至今她依然快乐地在福利院生活,只是比一般的孩子瘦些。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孩子们解除痛苦。院里一个叫龙小甜的小男孩,已经4岁了,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可爱极了,但孩子患有顽固性湿疹,我们送他去皮肤慢性病中心治疗,但总是复发,严重时全身皮肤糜烂,孩子痛苦不堪,我们心里着急,后来爱心阳光中医门诊来院义诊,我配合潘医生先采用西药激素类外用药缓解症状,再通过中医放血治疗法和中药湿敷治疗,终于取得突破成效。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通过一个月的治疗和后期的精心护理,孩子的伤口终于彻底治愈合,至今都没有复发。
深耕优质护理服务,给孩子们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配合保育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对行动不便的孩子、躺在床上的孩子,我每两个小时给他们翻身,变天或换季时及时给孩子们换衣服换被褥,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带领孩子们去接种疫苗,医院去体检,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加强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日常检测,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对脑瘫、癫痫等特殊病疾病长期口服药服用定时提醒注意事项,做好日常的突发疾病处理等工作。
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院里的孩子们很多都有遗弃经历,大部分身心比较敏感,对人有很深的防备心理,为了重塑孩子们的信心,给孩子们正确的心灵指导,疏通孩子们的心理障碍,我经常带自家的宝宝到院里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互动,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教育。有时间我还会给孩子们动手做手工玩具,陪他们聊天,对他们的世界观进行引导,我认为这样孩子们就会相信这个世界很多人爱着他们,防下心理防备,重新接纳我们,融入社会,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宗旨。
今天我依医院做透析,医院拥挤的人群里穿梭,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依然在民政战线辛勤耕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扎实做好界线联检工作
全力创建平安边界
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今年,又到了五年一次的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的时候了,这是民政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乎边界平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民政局作为省民政厅指定的牵头单位,积极作为、提前谋划,部署区划地名科成立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组具体开展工作,该科室郑鹏科长,带领科室三名同志义无反顾挑起了重担,主动联系毗邻的陵水、保亭、乐东三个县,共同制定《联合勘界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