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nb.ifeng.com/a/20180331/6472849_0.shtml生儿育女,在民间被视为极其庄重的人生大事。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古时的人们不知道胎儿是怎么孕育而成的,生男生女更是神秘的如同神明所赐,各种期盼怀孕得子的习俗文化丰富多彩,同吃穿住行以及节庆等方面都有联系,目的都是为了平安得子,幸福如愿。民间求子习俗文化,反映古人应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一种向上向善的心态,我们在回望中也应予以尊重和理解。一、因地制宜许心愿期盼生儿育女,一般是因地制宜,入乡随俗,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河北赵县有供奉龙牌的习俗。所谓龙牌是刻有双龙的高大木牌,上面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求子者先要燃香,供奉供品,虔诚地祈求说:“给个娃娃吧。”旁边站一老年妇女问:“要男要女?”祈子者说:“给个男娃娃吧。”然后跪拜。这时第一炷香烧完了。老年妇女燃上第二炷香,虔诚地说:“我为你求一个模样好看的、身体壮的娃娃。你从哪里来?”求子者回答了从哪里来,她就从哪个方向寻找。这时求子者要向龙牌许愿,明年要给龙牌供奉。在当地还有一种祈子习俗——套娃娃。求子者用蓝色棉线栓一硬币,然后用一根香挑着往高大的龙牌上贴,如果贴上了,就是拦住了娃娃。也有的顺着龙牌雕刻的纹理往上挂,如果棉线果真挂在龙牌上,就算是套住了。如果拦住和套住了,就轻轻地说:“儿跟娘回家吧。”有时在求子时旁边站着一个有经验的老年妇女,这位老年妇女给求子者一个黄纸包。求子者得到后,要用手捂铜钱或硬币,或者把领到的黄纸包揣在怀里,不能跟别人说话,一路上小跑回家放在卧床被下,按照那个老年妇女的说法:明年准能得到个大胖小子。全国各地还有很多类似的方式,比如投石到洞中求子、架桥求子、种生求子、榕树结采求子、栽花换斗求子等,都是因地制宜,随手就能办到的事情,用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过大多数有条件的人还是选择吉日到祠或庙里,虔诚的叩拜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许愿报告自己的心愿,请求神的支持和保佑。二、天地交而万物生中华民族有着漫长的自然崇拜历史,美丽的山林,澄碧的泉水,多彩的石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向大自然求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道家哲学思想。民间崇拜石头,特别是巨石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在古人看来,石头是有灵性的,具有生命形态。位于云南元谋的大山脚下,山凹里有一母石。彝族人称“二月八硌摩”。每年二月初八,马缨花开,彝族人倾家而出,举行祈子仪式。在母石周围插上香,宰鹅杀羊,清洗煮熟,恭请母石享用,以求祈子者如愿。再如泰山,一向是以祈子灵验而著称。上山祈愿生子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祈诉。“泰”字在《易经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生”之意,很多人视其为妇女生子之卦,视碧霞元君为滋生万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能福佑众生,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三、佳节高悬子孙灯在乡村,有一种元宵节以灯祈子的习俗。晋北有摆灯山的习俗,即用灯盏摆字。元宵之夜,灯火通亮,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吉样语。正月十六日晚上,千百盏灯熄灭的时候,只留下一盏,这一盏就叫“子孙灯”。“子孙灯”被求子者虔诚地端回家后,供在灶神前,再添足油,求子夫妇要轮流守护整整一个晚上,不得让灯熄灭,果然生了儿子,还要举行还灯仪式。民俗语言讲究谐音,按照百姓的民俗观念,“灯”与“丁”谐音,因此灯包含了“子”的寓意,现在以灯祈子的习俗在民间还有遗存。四、佩戴愉悦祈子乐民间传统习俗认为佩戴某种装饰可以得子。装饰种类繁多,有的地区用自己的腰带换回产妇的红腰带,认为自己和产妇的红腰带可以发生感应。据《河川县志》载,道教有道幡,幡尾上有“福”、“寿”字,或者“富贵”字。无子者偷偷地剪下一块,佩戴在自己身上,可以得福生子。这种佩装饰习俗古已有之。《通典·食货·钱币》载,南朝梁武帝时,民间铸一种钱,称为“男钱”,妇女期盼儿子,往往把它佩戴在身上,据说三国时魏国的曹植作过《宜男花颂》。何谓宜男花呢?《齐民要术·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姙人带佩,必生男。”原来宜男花就是萱草,古代人认为佩萱草可以生子。佩戴求子,民间还以玉器类为主,认为玉可以养身和辟邪,同时取其寓意如玉器葫芦、石榴、玉米、葡萄等,即福禄相伴、榴开百子、一鸣惊人、多子多福。其他的佩饰求子方式还有很多,祈子习俗可谓遍布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层面,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实质是愉悦与表达同在。民间求子习俗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摒弃迷信色彩,珍惜起点的纯真和善良,可爱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喜欢用传统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我们的神灵是知晓而爱惜的。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家庭兴旺!(文/蔡驷读历史图/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zz/1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