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检验主管技师考试重要考点知识点汇

  尿标本种类主要分类

  1.晨尿

  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收集的尿标本,即为首次晨尿。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浓度较高。但夜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硝酸盐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检出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因而推荐采集第2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

  2.随机尿

  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

  3.计时尿

  按特定时间采集尿标本。

  (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点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

  (4)特殊试验尿: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前、后时段的尿,用无菌容器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用。

  阴道分泌物的一般性状

  (一)外观

  1.正常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稀糊状,无气味,量多少不等。其性状与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情况有关。

  2.异常

  (1)大量无色透明黏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后及卵巢颗粒细胞瘤。

  (2)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见于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阴道异物等;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3)豆腐渣样白带: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

  (4)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见于宫颈癌、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慢性重度宫颈炎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等。

  (二)pH

  正常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4~4.5。pH值增高见于各种阴道炎,幼女和绝经后的妇女。

  胎儿成熟度检验

  (一)胎儿肺成熟度检查

  1.羊水泡沫试验(振荡试验)

  (1)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双管法,第1支试管羊水与95%乙醇的比例为1:1;第2支试管比例为1:2,用力振荡15~20s后,静置15min后观察结果。

  (2)结果判断:①两管液面均有完整的泡沫环为阳性,意味着L/S≥2,提示胎儿肺成熟。②若第一管液面有完整的泡沫环,而第二管无泡沫环为临界值,提示L/S2。③若两管均无泡沫环为阴性,提示胎儿肺未成熟。

  2.羊水吸光度测定

  羊水吸光度(A)试验是以羊水中磷脂类物质的含量与其浊度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检测方法:测定波长为nm时羊水的吸光度值。结果判断:A0.15为临界值。

  3.卵磷脂/鞘磷脂(L/S)测定

  (1)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TLC)。

  (2)结果判断:①正常L/S≥2。②L/S1:表示胎儿肺不成熟,易发生IRDS。③L/S=1.5~1.9:表示胎儿肺不够成熟,可能发生IRDS。④L/S=2.0~3.4表示胎儿肺已成熟,一般不会发生IRDS。⑤L/S=3.5~3.9表示胎儿肺肯定成熟。⑥L/S≥4.0表示过熟儿。

  (二)胎儿肾成熟度检查

  1.肌酐测定

  (1)结果判断:①妊娠34~36周时肌酐≥.4μmol/L,足月妊娠时肌酐≥.5μmol/L。②危险值为.4μmol/L。③安全值为.5μmol/L。④.4~.5μmol/L为临界值。

  (2)临床意义:从妊娠中期起,羊水中肌酐逐渐增加。本试验主要反映胎儿肾小球的成熟度。

  2.葡萄糖的测定

  妊娠23周羊水中葡萄糖浓度逐渐增加,24周达高峰,以后随胎儿肾成熟,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作用增强,胎尿排糖量减少,加上胎盘通透性随胎龄增加而减低,羊水葡萄糖浓度逐渐减低。

  结果判断:①临产时可减低至0.40mmol/L以下。②羊水葡萄糖0.50mmol/L,提示胎儿肾发育成熟。③0.80mmol/L为不成熟。

  (三)胎儿肝成熟度检查

  1.改良J-G法测定法结果判断

  ①正常胎儿羊水胆红素应1.71μmol/L。②1.71~4.61μmol/L为临界值,胎儿可能有不正常情况。③4.61μmol/L胎儿安全受到威胁。④8.03μmol/L多有胎儿窘迫。⑤母胎血型不合溶血羊水中胆红素达16.2μmol/L时,应采取终止妊娠措施,否则胎儿多难存活。

  2.分光光度计测定法结果判断

  A:①0.02,提示胎肝成熟。②0.02~0.04,为胎肝成熟可疑。③0.04,为胎肝未成熟。

  (四)胎儿皮脂腺成熟度检查

  1.检测方法

  脂肪细胞经1g/L尼罗蓝溶液染色后为无核橘黄色细胞,而其他细胞则染成蓝色。计数~个细胞,计算出染橘黄色细胞百分率。

  2.结果判断

  羊水中脂肪细胞出现率:20%则认为胎儿皮肤已经成熟;10%~20%为临界值;10%则认为胎儿皮肤不成熟;50%表示过期妊娠。

  (五)胎儿唾液腺成熟度检查

  结果判断:羊水淀粉酶U/L,为胎儿唾液腺成熟的指标;~U/L为临界值;U/L为胎儿唾液腺不成熟;U/L提示唾液腺成熟(somogyi法)。

  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 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 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 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消失,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1.钙、磷、镁的代谢

  (1)钙:钙在十二指肠吸收,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肠管的pH可明显的影响钙的吸收,偏碱时减少钙的吸收,偏酸时促进吸收。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食物中钙、磷比例对钙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Ca2+:P3+=2:1时,吸收最佳。钙通过肠管和肾排泄,由消化道排除的钙包括未吸收的和由肠管分泌的。每日由肾小球滤过钙约10g,但由尿中排出的仅约mg,所以大部均由各段肾小管回吸收了。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无钙排出。血清pH对血钙浓度有显著影响,酸中毒时Ca2+浓度升高,碱中毒时Ca2+浓度下降。

  (2)磷:人进食的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3)镁:镁的日摄入量约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小肠对镁的吸收是主动运转过程,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成人也可从消化液的吸收中回收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肾是镁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mg。高镁可影响成骨作用,骨镁升高,使骨化过程减慢,可能发生骨营养不良。

  2.钙磷代谢的调节 钙、磷的吸收、排泄,血液中的浓度,机体各组织对钙、磷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都是在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的调节下进行的。

  (1)甲状旁腺激素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骨是最大的钙储存库。甲状旁腺激素总的作用是促进溶骨,提高血钙;促进磷的排出,钙的重吸收,进而降低血磷,升高血钙。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并进而促进肠管对钙的重吸收。

  (2)降钙素:由甲状旁腺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血钙升高能刺激降钙素的分泌,两者呈正比关系。磷酸盐亦能加强其作用。此外它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降低血磷。

  (3)维生素D:在肝和肾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OH)2-D3。1α,25-(OH)2-D3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比维生素D3强10~15倍。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小肠、骨和肾。1α,25-(OH)2-D3有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和运转的双重作用;能维持骨盐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过程,有利于骨的更新和成长。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上述三种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血钙、血磷浓度的相对恒定。

  血液凝固机制

  1.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

  (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

  (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Ⅴ、FⅧ和F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

  (4)其他因子:包括FⅢ、FⅣ。正常情况下,FⅢ不存在于血液中。FⅣ即Ca2+。

  2.凝血机制

  (1)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2)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3)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5%,幼巨核细胞0~10%,颗粒巨核细胞10%~50%,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裸核0~30%。血小板较易见,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zz/16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