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女,孕27周。
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
?Potter分类法将肾囊性疾病分为以下4大类型:
I型:婴儿型多囊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ARPKD)
II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MCDK)
III型:成人型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ADPKD)
IV型:梗阻性囊性发育不良肾
1、婴儿型多囊肾(ARPK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2~4万。预后差,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建议终止妊娠。可与肝脏的Caroli综合征合并出现,肾病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反比。
超声表现:双侧肾脏均匀性、对称性显著增大,可达正常肾脏的3-10倍,甚至占据整个腹腔,腹围明显增大。双侧肾脏实质回声增强(大量极小的囊性结构形成较多界面反射所致),典型者回声增强主要在髓质部分,而周围皮质部分则表现为偏低回声。伴有羊水过少,膀胱不显示(多在孕24周以后出现)。
2、多囊性发育不良肾(MCDK):是一种非遗传性多囊性肾病,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75~80%为单侧病变,男性多见,而女性双侧发病率较高。患肾往往无肾功能。绝大多数为散发性和非家族性,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远期预后良好,患者生活和寿命不受影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不正常的肾脏会退化消失,但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很多肾缺如者通常有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后来萎缩才不能显示。双侧MCDK则是致命的,一旦确诊应终止妊娠。
超声表现:典型者表现为患侧肾脏增大,形态不规则,肾内可见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多发性囊肿,互不相通,多不能显示正常肾实质,肾血管和输尿管发育不良。单侧者羊水量正常,膀胱显示。如为双侧,则伴有羊水过少、膀胱不显示。少数可表现为非典型肾盂积水形态,罕见局部或部分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3、成人型多囊肾(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约1/。虽然成人型多囊肾与遗传有关,但没有家族史者也可能罹患,大约10%的病例会发生这种情况,它是通过基因的随机突变而发生的,该基因使患者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多在成人期才出现临床症状,大部分于40岁以后发病,主要为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极少数亦可在小儿期表现出来。可与肝脏的Caroli病合并出现。
超声表现:为双侧肾脏增大,回声增强,但程度小于婴儿型,并且可显示低回声的正常肾髓质。羊水量正常,膀胱显示。患儿父母双方一方有多囊肾是诊断的重要证据。
4、梗阻性囊性发育不良肾:是早期严重的集合系统梗阻造成的,导致肾皮质区域囊肿的形成。可单侧,可双侧,单侧预后好,双侧预后差。与遗传无关。
超声表现为肾脏体积缩小,回声增强,周围皮质囊肿,常合并肾盂积水。双侧者常与早期严重的下尿路梗阻有关,故多合并膀胱明显增大,膀胱壁增厚。
(主要参考文章来自邓学东老师的“超人明视”和李胜利老师的《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文中部分图片转载自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