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锅技术(Pressurecookertechnique,PCT)本来用于改善在脑AVM栓塞中液体栓塞剂的渗透性,从而增加血管内治疗脑AVM的闭塞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作者将PCT用于SAVFs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经验。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脊髓动静脉瘘(Spinalarteriovenousfistulas,SAVF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脊髓的血管畸形,硬脊膜动脉与根静脉或硬膜外静脉丛之间存在动静脉分流,影响脊髓静脉引流。由于脊髓静脉充血,SAVFs的临床表现为下肢的进行性感觉和(或)运动功能障碍,并且与括约肌功能紊乱(即尿/大便失禁,性无能)相关。由于尚无随机对照试验对血管内治疗和手术进行比较,SAVFs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虽然具有微创的优点,血管内治疗的主要缺点是分流点栓塞不完全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复发。压力锅技术(Pressurecookertechnique,PCT)本来用于改善在脑AVM栓塞中液体栓塞剂的渗透性,从而增加血管内治疗脑AVM的闭塞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作者将PCT用于SAVFs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经验。材料和方法
患者选择
系统地回顾了年至年在2个机构中通过血管内治疗SAVFs的所有患者。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信息(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以及症状发作和血管内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临床评估
未直接参与血管内治疗的神经科医师会系统地进行治疗前的临床检查。系统地记录临床症状以及症状出现与SAVFs诊断之间的持续时间。使用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血管内手术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抗凝下经双侧股动脉5F入路进行治疗。将第一根5F导管(通常为CobraSmall导管,Cook导管,或者Simmons导管)放置在向SAVFs供血的节段动脉开口处。将一根微导管(1.2F或0.英寸)送到上述节段动脉中。然后将5F导管从该节段的动脉开口处分离,并保持在该水平位置。在同一节段动脉的开口处再放置第二根5F导管。然后,将第二根微导管送到上述节段动脉中,然后进入根髓动脉内并尽可能向分流点靠近。为了降低栓塞剂移位的风险,我们通过第一条微导管将弹簧圈放置在节段动脉主干中远离脊髓背干和/或节段动脉背侧分支发出点的位置。之后,使用高浓度n-BCA(例如50%n-BCA与碘油混合)在近端栓塞出一个“塞子”(图1)。然后通过第二条微导管注入低浓度n-BCA(20%n-BCA,80%碘油)(n=11)(图2)或乙烯-乙烯醇(EVOH)共聚物(n=4)(图3)闭塞瘘口,维持注射直至闭塞引流静脉。对于用PCT栓塞SAVFs,使用n-BCA作为液体栓塞剂时,使用了不可解脱的微导管(Echelon10[Medtronic]或Marathon[Medtronic]);相反,当使用EVOH闭塞瘘口时,使用了可解脱的微导管(ApolloMedtronic)。图1.PCT在脊柱血管畸形栓塞中的不同步骤。A,将微导管1号(用于填塞弹簧圈)通过导引导管1号。B,将微导管放置在节段动脉主干中的远端,然后将1号导引导管从节段动脉口脱离。C,随后将2号导引导管插入节段动脉的开口处。D,通过2号导引导管,2号微导管(专门用于动静脉瘘液体栓塞剂注射)尽可能向分流点靠近。E,通过1号微导管对节段动脉主干进行弹簧圈填塞,直到闭塞为止。F和G,通过1号微导管向背侧分支和脊髓背干中填弹簧圈闭塞血管,以形成压力锅的近端塞子。H和I,通过2号微导管进行液体栓塞注射,直到闭塞引流静脉起始。图2.40多岁的患者下肢感觉异常、便秘和膀胱不适持续了36个月。A,脊髓MR成像。T2WI矢状位显示一直延伸到T8的脊髓高信号和在扩张的脊髓静脉中的流空信号。B,脊髓血管DSA。后前位右侧T11血管造影显示脊髓动静脉瘘,伴向上和向下的静脉引流。C,将1号微导管送入(专用于PCT塞子)(黑箭)。然后,将1号导引导管从右侧T11肋间动脉脱离(白箭)。随后将2号导引导管插入节段动脉的开口(白箭头)。D,将2号微导管(黑箭头)从2号导引导管(白箭头)中送到尽可能接近分流点处。注意,1号微导管的尖端位于2号微导管的尖端附近。E,2号微导管前后位超选造影。主要引流静脉(根静脉)的起源(双白箭)清晰可见。F,PCT。通过1号微导管注入50%n-BCA形成近端塞子(黑箭)。然后,注射20%浓度的n-BCA栓塞瘘管(白箭)。G,后前位X线平片显示栓塞剂铸型。注意根静脉起始处的栓塞剂(白箭)以及通过体后吻合蔓延的栓塞剂(白箭头)。H,在手术结束时的右侧T11血管造影显示瘘管完全闭塞。I,栓塞后14个月的脊髓MR成像。T2WI矢状位显示脊髓水肿完全缓解。图3.60岁患者下肢肢体感觉异常、膀胱不适和便秘4年。脊髓MR成像。T2WI矢状位(A)和轴位(B)显示中心髓质高信号(白箭)和腰椎脊髓增大。脊髓血管DSA。右侧L3后前位选择性血管造影早期(C)和中期(D)投影显示来自右侧L3脊髓干的数支硬脊膜分支(C,白箭)和硬膜外静脉丛存在异常沟通(C,星号)。可见从硬膜外前静脉丛向根静脉的返流(C和D,黑箭),伴向上的静脉引流。E,通过5FSimmons1导引导管(白箭头)送入一根0.英寸的微导管。通过释放CatchMini支架回收器(黑箭)稳定微导管;然后将引导导管从右侧L3开口轻轻拉出。F,然后在右侧L3动脉的脊髓干中送入一根Apollo(5厘米可断头)微导管,并使其尽可能靠近分流点(黑箭)。通过Apollo微导管进行后前位选择性DSA。注意右侧L3动脉开口(黑箭头)处的导引导管(5FSimmons1),第二根导引导管稳定在其前方(白箭头)。注意留在右侧L3动脉主干中的第二个0.英寸微导管(白箭)。通过0.英寸微导管先向L3主干(G,白箭),然后向脊髓背干(G,黑箭)和发出脊髓背干之前的动脉段(H,白箭)内填塞弹簧圈,形成压力锅的近端塞子。最终,通过0.英寸的微导管(I,白箭)在弹簧圈铸型的近端注入50%浓度的n-BCA,以确保塞子近端完全闭塞。然后,在空白路图下通过Apollo导管注入Squid12(Balt),直至沿硬脊膜外前静脉丛(J和K,白箭)的分流点闭塞,并填满根静脉的起点(J,黑箭)。L,Squid12注射结束后的后前位X线平片显示EVOH铸型。M,最终,通过向左右L3动脉供血的共同动脉干进行的后前位造影显示瘘管完全闭塞。N,术后CT平扫,骨窗。矢状面重建显示位于硬脊膜外前静脉丛的EVOH铸型(白箭)。可行性与安全性
全面记录技术失败和并发症。使用欧洲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及介入放射学会并发症指南对并发症进行系统评估和分级。该分类系统是评估并发症严重程度的6级评分系统:3级并发症需要额外的术后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48小时)但无后遗症,4级并发症导致永久性中度后遗症,5级并发症导致永久性重度后遗症。临床和影像随访
手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检查,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手术的操作者进行检查。术后3个月进行脊髓DSA,以排除SAVFs复发。研究结果
患者人口特征
研究期间在2家机构中接受SAVFs治疗的患者中,有15名患者(8名男性[53%];平均年龄为60.3[SD,16.7]岁)使用PCT进行了治疗。这些患者使用PCT是因为无法将微导管带入楔形血流位置,而液体栓塞剂可能会超出分流位置引发不良预后。15例中有2例(13.3%)的患者,在先前的治疗中使用n-BCA注射治疗(未应用PCT)后复发,进行了本次栓塞术。最有趣的是,有2名患者(13.3%)此前曾接受过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在60%的患者中(9/15),记录到感觉症状(感觉异常,感觉迟钝)。在53.3%的病例中观察到了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大便和/或尿潴留)(8/15)。下肢运动无力的发生率为40%(6/15)。最后有2例(13.3%)腰痛,但与SAVFs没有明显关系。治疗前的中位Aminoff-Logue残疾量表得分为3(IQR,2-4.5)(感觉症状:中位数=2[IQR,1.5-2.5];排尿:中位数=1[IQR,0-2])。SAVFs造影特征
大多数SAVFs是硬脊膜AVFs(12/15,80%);剩下的3名患者(20%)患有硬脊膜外AVFs。大多数SAVFs位于胸段水平(9/15,60%),3个SAVFs(20%)位于腰段水平,3(20%)为骶部硬脊膜AVFs。在46.7%(7/15)的患者中,静脉引流单纯向上,仅在一名(7%)患者,静脉引流方向完全向下。可行性和安全性
没有记录到导管插入失败。在节段动脉中成功放置两个导引导管,并在所有患者中进一步置入微导管。14/15例患者可将栓塞剂弥散至静脉(93.3%)。所有微导管回撤都很顺利。没有记录到微导管粘管或主动脉中存在返流的栓塞剂。患者中没有出现重大并发症。仅仅在L3硬脊膜外AVFs患者中记录到一个轻度并发症,表现为L3神经根损伤引起的疼痛和运动缺失。并且该并发症可逆,在经抗炎治疗后没有后遗症。即刻造影结果/影像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SAVFs完全闭塞。手术后没有观察到任何残余分流存在。12/15名患者(80%)可获得术后脊髓DSA随访,平均时间间隔为6.7[SD,7.6]个月(范围3–29个月)。11/12例患者可观察到AVFs完全持久闭塞(91.7%)。临床随访
14/15例患者(93.3%)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间隔时间为7.3[SD,8.4]个月(范围3–29个月)。一名患者在术后1个月后死于心肌梗塞。在71.4%(10/14)的病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例患者(21.4%)稳定,1例患者(7.2%)在术后29个月时出现延迟的临床表现恶化,随后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对其进行了治疗。临床随访患者的中位Aminoff-Logue残疾量表得分为2.5(IQR,1-4.5)(感觉症状:中位数=1.5[IQR,0.25-2.75];排尿:中位数=0[IQR,0-1.75])。研究结论
使用n-BCA或EVOH应用压力锅技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瘘可提高血管内完全治愈率。与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前瞻性的头对头比较是有必要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