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各位前辈师兄师姐准备了完整的视频
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视频讲座的文字版,方便各位前辈师兄师姐阅读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给讲解基于“两态三三”构型规律,详辨疑似之证的内容。那么说第十组,这组是有关血的证型,它们是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热迫血溢、瘀血阻溢、冲脉不固。它们的共同的症状是非外伤性的出血,如口、鼻、前后阴,以及皮下等处的出血现象。
★肝不藏血。它一般来势比较凶猛,多为突然地涌出来。发病前常有抑郁不乐或恚怒伤肝的病史。其证情以偏热者居多。临床易兼见肝热、肝火或肝阳过亢等现象,属于实证的范围。★脾不统血。它一般是因为饮食失调,久病失养,劳倦思虑过度,导致脾虚气弱引出的脾功能不足,使得脾统摄血液的能力减弱或丧失导致血液不能循经脉运行,或溢出脉络、或流至体外的现象。临床上多表现为崩漏、便血。在肿瘤科是经常能见到便血的,如果遇到有便血的病人,进一步的用肠镜、胃镜去检查,是有可能发现肠道的一些肿瘤病变。脾不统血发生的出血其血色比较淡或者暗,质地一般比较清稀。舌质是淡胖的情况比较多见。能见到一些脾气虚的症状。属于虚证的范围★热迫血溢。这个证型是比较多见的,它往往在一些急性的热性病里多见。发热且起病比较急,出血量比较多,面积也比较广,颜色是鲜红的,发热或胸腹内有灼热感。原发病多半是全身性的实热、实火之类,比如热入营血等证。也有一些是虚热、虚火,或是在热在局部引起。比如单纯的出现胃热,肺热,吐血,齿衄、咯血等。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证候。★瘀血阻溢。这个证型比较少见,发生率也比较低,所以在临床可能不太多见。它有时会与气滞,寒凝,或火毒等证合并出现。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证。★冲脉不固。这种证一般会见于妇科。常由于肝、脾、肾之不足而引起。临床表现多为肝肾两虚或脾肾不足的症状,以及小腹部的隐痛下坠等不适的感觉。它是一种虚证。有些肿瘤患者做完化疗以后,出现肝肾两虚、脾肾不足的也比较常见,从而导致冲任不固。所以在乳腺癌的常见证型当中,冲任不固是一个,在卵巢癌中也能见到这个证型。那么接下来是第十一组疑似证型,它们是肺阴虚、燥邪犯肺、肺蕴痰热、肝火灼肺,它们与痰、燥、灼热有关。它们共同的症状是有干咳,无痰,或咳而少痰,或痰稠难咯,胸痛或胸内不适,以至出现发热、血痰等。
★肺阴虚。它起病是比较缓慢的,病程也比较缠绵。多见于素体阴虚、或长期咳嗽,日久不愈,或者见于急性热病的后期或恢复期的患者。比如曾经患有新冠病毒重症的患者愈后是可能出现肺阴虚的。肺阴虚证多半咳声不扬,痰液极少,质稠似胶,且常伴有虚热内灼的现象。肺阴虚和内燥证是有相似之处的,所以我们需要鉴别它们。内燥证波及面通常都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肺,并且还有皮肤及粘膜的干燥现象,比单纯的肺阴虚证更为突出且严重。肺阴虚的演变则容易成为肺痿或肺痨等疾病。那么像我们常说的“肺热叶焦,传为筋痿”,这个在儿科比较多见的。★燥邪犯肺。一般病程经过较短、病情亦较轻浅的燥邪犯肺也称为“伤燥”。伤燥的表现仅有口鼻咽喉干燥,或伴有轻微之刺激性干咳与极不明显之外感表证现象。那么燥邪犯肺经常表现出刺激性的干咳、呛咳无痰。那么这里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凉燥的舌质是不红的,温燥的舌质是红的,所以可以用舌苔来鉴别。那么温燥与风温也是容易混淆的。温燥一般是有两胁的疼痛,很少见逆传的症状,脉是细涩的。而风温的情况是,风温之邪容易逆传心包,脉象以浮数为主,所以可以从脉象来鉴别。★肺蕴痰热。肺蕴痰热是以里、热、实现象为主。起病可能有风热犯肺的病史,但一般没有干燥的现象。肺蕴痰热伴有阵咳胸闷,咳声重浊,痰量较多。★肝火灼肺。它是相当于五行中的“木火刑金”。一般是指肝热肝火的基础上出现肺失肃降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的诸症。肝火灼肺是有气逆咳嗽,两胁疼痛,口苦痰稠等表现。说到肝火,那肯定和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有关,所以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想到这些问题。那么接下来说第十二组,这组是关于三个脏的气虚方面的内容,它们是肾不纳气、肺气虚、心气虚。它们的共同症状是气短,喘促,自汗,神疲,无力,舌淡,脉弱等等表现。
★肾不纳气。它一般是由劳倦、色欲、久咳、大病、久病等这些因素引起来的肾的真元匮乏,根本不固,摄纳无权影响肺气导致的。症见呼多吸少、动则喘促气短等现象。肾不纳气是肺肾气虚的一种综合表现,常常是以肺气虚为前奏,之后出现肺肾两虚,所以它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乃气之根。”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常说的内容。那么肺气上逆与肾不纳气是容易混淆的,肺气上逆一般多为实证,起病急而病程短,出现喘息气粗,但没有肾虚和肺气不足的征候。正如叶天士在论喘证时指出的,“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肺气虚。肺气虚会出现一种咳嗽无力的表现,这个表现比较突出,同时还有气短难续,言谈吃力等。那么年纪大的病人,体质弱的病人就容易出现肺气虚。肺气虚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等特点。《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基本上就是指这个证型。王肯堂也曾总结说:“肺虚则少气而喘”。★心气虚。它的突出的表现是心悸,心胸不适,严重的时候可能出现四肢厥逆,面色青灰,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心阳虚衰或心阳暴脱等危险表现。在我们科有些临终的病人是会有心气虚脱的表现的。正如李用粹所言的“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就详细描述了这个证型。那么接下来说第十三组,这组是有关湿热的,它们是膀胱湿热、热移小肠、小肠湿热。我们在门诊带教的时候也会指导研究生如何来辨别这三个证型,它们是有点不容易辨别的。那么它们的共同的症状有,小便频急,尿液黄赤,尿道不适,舌红,脉数等。
★膀胱湿热。听到膀胱湿热就立马联想到尿频、尿急、尿痛,小便外观异常等这些病态。但膀胱湿热一般没有口舌、心胸及脐腹的不适感觉。有时会见发热恶寒,小便淋沥,或尿线突然中断,尿液混浊或夹脓血等现象。它多半由体内湿热郁积不解,或湿热之邪直接侵犯膀胱并蕴结在这里,使膀胱的正常机能出现问题。如果患者患此病日久,湿热煎熬,那么有可能酿成砂淋、石淋等病。那么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是肾移热于膀胱。它主要是有下尿路受激惹的某些症状,有明显的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或命门火过旺等现象。那么这是由于由尿路受激惹感染,下移到了膀胱,这是一种在原发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继发证。★热移小肠。它是指心移热于小肠。它的特点是尿道刺通、溺色改变(尿血)等症状。是在心火内炽、心火过旺或心火上炎之基础上发生的。那么我们都知道心和小肠是互为表里的,心又开窍于舌,所以临证上多伴有口舌糜烂,渴而能饮这些表现。★小肠湿热。它除了泌尿系的症状外,又常伴有消化系症状或耳咽部的不舒服等感觉。小肠湿热是相对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