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syndrome,BB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主要表现包括:早发性进展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祉),生殖腺发育不全,智力发育障碍和肾脏发育异常等。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患者预后差,肾衰竭是婴幼儿及青少年本病致死的常见原因。
二、症状
BBS以六大主要症状为特征:视网膜变性、肥胖症、多指/趾畸形、性腺发育异常、智力发育迟缓及肾脏异常;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次要症状包括:眼斜视/白内障/散光、短趾/并趾畸形、肝脏纤维化、糖尿病、神经功能损害、颅面部先天畸形、牙齿不规则、运动发育迟缓、高血压、心血管异常、听力损失及嗅觉异常等。如表1所示。
表1患者临床症状量化统计
症状或表征
频率
症状描述
视网膜变性
90%
视网膜变性是BBS的第1大主要症状。患儿视网膜变性起病平均年龄在8岁半左右,病初多表现为夜盲症。视觉异常逐渐进展,多在成年前已发展为严重视力障碍,20岁前可能完全失明。
肥胖症
72%-92%
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BMI值平均分别为36.6kg/m2和31.5kg/m2。肥胖常起病于儿童期,并随年龄逐渐加重,可进一步进展导致发生2型糖尿病。
多指/趾畸形
63%-81%
多指/趾畸形是BBS临床表现中唯一出生时即可观察到的症状。BBS患者63%~81%表现为轴后型多指/趾畸形,也有少许为轴中型多指/趾畸形。多指/趾畸形可同时累及四肢或仅累及下肢或上肢,21%患者四肢均累及,21%仅累及下肢,8%仅累及上肢。
性腺发育异常
59%-98%
男性可表现为性成熟延迟或性腺发育不全,女性可表现为性腺发育异常。男性出生时多表现为小阴茎、小睾丸,9%表现为隐睾。女性可有输卵管/子宫/卵巢发育不全、阴道完全或部分闭锁、阴道隔膜、双子宫、阴道积水、子宫阴道积水、泌尿生殖窦、膀胱阴道瘘、阴道口缺如及尿道口缺如等表现。男性患者大多不育,2.7%女性患者可生育正常健康后代。
智力发育迟缓
50%-61%
有智力落后、语言缺陷、学习困难及行为异常(如孤独症样症状、精神异常)等表现。初级纤毛是脑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对神经信号发生及海马发育起重要作用,其病变与BBS患者智力发育迟
缓有关。
肾脏异常
20%-53%
肾脏异常是BBS患者致病或致死的一项主要症状。肾脏异常包括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结构异常有肾实质囊肿、肾小盏囊肿、肾发育不良和马蹄肾等。肾功能异常多首先表现为小管功能异常,随后出现小球功能异常,后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三、流行病学
BB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在北美和欧洲的发病率为1:~1:,国内未做过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但至今已有七十多例的报道。
四、突变基因
迄今为止,已发现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的21个BBS基因异常可以导致BBS表型,80%BBS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分子诊断。BBS具有高度的基因异质性,不同BBS基因导致的疾病发病率不同,且存在地域差异。在欧洲及北美洲,BBS1和BBS10是最常见两种突变基因型,分别占已报道BBS病例的23%和20%;BBS13、BBS14、BBS15、BBS16基因突变则非常少见,仅占5%或甚至只在个别家系中报道。而在中东及北非,已报道BBS病例大多由BBS4、BBS5、BBS8基因突变引起。
五、病理机制
BBS蛋白分为两组,一组是由BBS1、BBS2、BBS4、BBS5、BBS7、BBS8和BBS9共同组成的BBS体(BBSome),BBSome位于纤毛基体或质膜,与RAB8GDP/GTP转运因子结合,促进囊泡向纤毛转运,是纤毛组装过程和信号传导过程复合物的主要成分;另一组由BBS6、BBS10和BBS12组成,属于分子伴侣,对BBSome组装起调节作用。因此,目前普遍认为BBS是一种以纤毛病变为基础的疾病。
六、诊断
BBS诊断需符合4条主要症状或符合3条主要症状及2条次要症状。BB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六项视网膜色素变性,向心性肥胖,多指趾畸形,生殖腺发育不全,智力发育迟缓,肾畸形。次要的还有在少数患者可出现哮喘,肝纤维化,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七、治疗及预后
BBS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主要为针对个体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支持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视力异常无法手术矫正。肥胖症可教育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及运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得以改善。语言治疗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和学习困难患者有一定效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行血液透析、腹腔透析或肾移植等治疗。部分性腺发育问题可通过外科整形手术得以改善。青春期需监测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必要时可考虑予性激素替代治疗。
避免近亲结婚是BBS的重要预防措施。患者预后差,肾衰竭是婴幼儿及青少年本病致死的常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及对症治疗可延缓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倩,彭晓燕,张永鹏,朱晓青,周海英.Bardet-Biedl综合征眼底病变影像学特征[J].眼科,,26(03):-.
[2]陈瑶,李娟,王剑,李牛,沈亦平,黄晓东,沈永年,王秀敏.Bardet-Biedl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35(01):28-32.
[3]路璐.一个Bardet-Biedlsyndrome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暨南大学,.
[4]韩若安.Bardet-Biedl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筛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
[5]李思涛,张穗,柳国胜,杨方.Bardet-Biedl综合征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08):+.
[6]斯海燕,蒋燕,金英兰.Bardet-Biedl综合征(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医学,(02):26-27.
[7]吴巧敏.Bardet-Biedl综合征病例报告一例及诊治探讨[D].浙江大学,.
更多信息
1.罕见病研究综合平台
名称
网址
罕见病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