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由于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
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大脑疾病: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痴呆多发性硬化脑炎或头部外伤后遗症。
脊髓疾病:脊髓血管疾病脊髓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痨多发性硬化椎管狭窄椎管闭合不全。
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骶椎发育不全马尾神经损伤糖尿病盆腔广泛性手术后自主神经病变脊髓束缚综合征。
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常见尿潴留;恢复期可见尿频、尿急及紧迫性尿失禁,也可表现逼尿肌收缩无力、充盈性尿失禁。
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糖尿病引起神经损伤,表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极易并发泌尿性感染。
脊髓病变:骶髓以上损伤多出现膀胱压力增高,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尿急,不自主性排尿,尿频,每次排尿量少,尿失禁等。骶髓损伤表现膀胱无力、尿潴留、排尿困难、充盈性尿失禁。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类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
1.恢复膀胱的正常容量。
2.增加膀胱的顺应性,恢复低压贮尿功能,以减少膀胱-输尿管返流,保护上尿道。
3.减少尿失禁。
4.不用导尿管或造瘘。
5.恢复膀胱的可控制性排尿。
6.减少和避免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等并发症。
那么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有哪些呢
留置导尿:适用于重症和虚弱不能排空膀胱的患者;脊髓损伤休克期尿潴留或尿失禁(女性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困难者;上尿道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
间歇性导尿(清洁导尿):每4-6h为病人导尿一次,保持膀胱容量在ml以下,配合限制饮水量,若连续一段时间内残余尿量小于或等于ml即可停止导尿。(可教育患者自己活其家属操作)适用于脊髓损伤6周以后,病情稳定可以接受适当限制入量,自愿接受间歇性导尿并能合作的患者;完全不能排尿;不能完全排空尿,残余尿大于ml;尿失禁。
如果要进行间歇性导尿,那么我们就需要制定间歇性导尿术的导尿次数和制定饮水计划
间歇性导尿术的导尿次数:
1.每隔4-6h一次,每日不宜超过6次,如尿量过多,要严格限制进水量。
2.导尿次数根据自行排尿、残余尿的量而决定。
3.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ml以上,残余尿量ml以下时,每6h导尿一次。
4.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ml以上,残余尿量ml以下时,每8h导尿一次。
5.当残余尿量少于ml或为膀胱容量20%以下时,即膀胱功能达到平衡后,方可停止导尿。
饮水计划:
1.对进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每日液体量应限制在0ml以内,并要求能够逐步做到均匀摄入,即每小时在ml左右,并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要反复向患者作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2.具体方案为,早、中、晚各ml,可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及晚8点饮水ml,晚8点到次日晨6点,不再饮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