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唐朝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几乎每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都会背诵。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诗人用白描手法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感人的画面: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之前,给儿子缝补衣服的情境,让人感到针针线线都满含了慈母的牵挂之情。
孟郊流传下来的诗作有多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我们今天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表现游子思念母亲的《游子》,这首诗堪称《游子吟》的姊妹篇。诗文内容是:
萱草花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这首诗的开头用了比兴的手法,有生在堂屋门阶边的萱草引出
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为什么要以萱草来起句呢?知道“椿萱并茂”这个词的含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萱草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特定的含义,它象征着母亲。诗人正是看到了门阶旁边的萱草,让诗人想起来家中的高堂老母,他似乎看到了母亲依靠堂门盼望儿子回家的情境。最后一句不见萱草花意思是由于儿子长时间出门在外,没有机会为母亲的在堂屋边栽上萱草花(儿子在母亲的室外栽萱草花,是期望母亲身体健康的意思),表现出自己因为奉母亲之命,进京求取功名,不能在家侍奉母亲的遗憾。
萱草花孟郊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年轻时因为科举不第,隐居嵩山,四十七岁的时候才在母亲命令之下,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得了进士。五十一岁才做到一个县尉的官职,在四十一岁之前,在唐朝那个文化盛世,他也就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也就是在四十一岁那年认识了比他小十七岁的韩愈,在韩愈的推崇下,他才名声鹊起,成了韩愈一派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