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的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吞咽管理吞咽管理包括对神经重症患者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技术的运用和误吸/隐形误吸的防范。
一、吞咽障碍的评定
对于神经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事件24h、神经肌肉病变、气道或食管损伤等(如外伤、肿瘤、放疗),无论有无意识障碍,都建议进行吞咽障碍评估。
评定方法:
1临床评定
1.1洼田饮水试验:意识水平下降,不能听从指令的重症患者饮水测试不适用。
1.2量表法:推荐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Mannassessmentofswallowingability,MMA-SA)。
1.3染料测试:主要用于意识障碍有气管切开患者的误吸风险评定。
1.4摄食评估:经口喂半流质食物,观察评估口腔控制情况、进食前后咽部声音变化、吞咽动作的协调性等。
1.5其他临床检查:反复唾液吞咽实验、分级饮水实验等。
2仪器评定
吞咽X线造影录像、内窥镜、食管动力学检查等常被选择性采用。软管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是吞咽功能评估的首选仪器检查方法。有助于判断重症患者是否可以拔除气管套管,FEES可以直接观察吞咽动作及有无误吸和残留,了解咽喉部感觉功能和结构有无异常,可明确异常的吞咽模式,评估吞咽动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外也推荐采用标准化FEES吞咽功能检查流程,有助于判断重症患者是否可以拔除气管套管。
二、吞咽障碍改善技术
推荐采用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口腔感觉运动训练:包括舌肌被动训练、冰酸刺激、气脉冲感觉刺激、K点刺激、口面部震动刺激等。推荐使用通气说话瓣膜,有助于促进吞咽及生理气道功能恢复,减少肺炎发生。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多建议先拔除气管套管,再考虑经口进食。
三、隐形误吸的筛查及预防
神经重症患者吞咽障碍所致的误吸中10%-20%为隐形误吸(silentaspiration)或微量误吸(microaspiation)。除食物外更为常见的是口咽部分泌物的误吸。建议存在口咽部分泌物增多、持续留置鼻饲管、胃食管反流、不明原因发热、反复支气管炎或肺炎、嗓音改变等情况的患者均应行进一步的吞咽功能评估。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半卧位、人工气道导管气囊的有效管理等是神经重症患者预防隐形误吸的关键。!
膀胱管理神经重症患者的膀胱问题大部分都是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尿储留和/或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储尿和/或排尿功能),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总称。
一、神经源性膀胱评定
1临床评定:
了解病史,进行针对性的感觉、运动及球海绵体反射检查,可以进行排尿日记记录并分析。
2临床实验评定:
乌拉胆碱超敏实验、冰水实验等。
3辅助检查评定:
膀胱尿道造影、尿路超声、磁共振水成像等。尿动力学检查:影像尿动力学是诊断评估NB尿路功能的金标准。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
神经系统病变不同部位、水平、病变的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下尿路病理生理变化。通常现为尿失禁、尿储留,或尿失禁与尿储留并存。建议按Madersbacgei分类法,将神经源性膀胱分为:
1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2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3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三、康复管理及处理流程
1治疗目标
首要目标:保护上尿路功能(肾脏功能),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膀胱内压力长时间高于40cmH2O,将造成上尿路引流不畅,损害肾功能)。次要目标:恢复/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残余尿量ml),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治疗管理
神经重症患者早期留置导尿管,预防膀胱过度储尿;保持引流通路的密闭性,以免细菌逆行感染;采用间歇导尿协助膀胱排空,导尿频率4-6次/天,导尿时膀胱容量小于ml(有条件可采用B超监测膀胱容量)。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拔除经尿道留置的导尿管。需较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可选择经耻骨上膀胱造瘘。
(医院贺贤敏)
稿件原文可到中卫护研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