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试论膀胱的中医生理功能

试论膀胱的中医医院泌尿外科曾建峰跟师临证以来,老师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的中医思维,特别强调中医的脏腑概念与西医是不一样的,中医脏腑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西医认为膀胱的生理功能只是贮存和排泄尿液,功能单一。但中医认为膀胱藏的是“津液”,而不是尿液。膀胱的中医生理功能是化气、升津、利尿,膀胱藏的“津液”经过肾阳的温煦和蒸腾,使“津液之清者”化气上升重新利用,“津液之浊者”成为尿液向下排出体外。外邪或内伤均可致膀胱气化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自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遗尿、尿失禁等症状。通过调节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可使机体水液代谢恢复正常。老师认为五苓散可看作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基本方,临床累用累效。

近期我再读五苓散,知其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常。五苓散方中共有五味药,其中最妙在于桂枝,通阳化气利水,且兼有解表之效。方后阐述“将息之法”,其中包括服药后多饮暖水,其目的也是帮助气化。关于膀胱气化,最为熟识的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论述。为了进一步理解膀胱的气化功能,我从书柜的底层,找到本科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想加深了解膀胱的生理功能。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书中原文:“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口与前阴。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这完完全全是西医有关膀胱功能的阐述。更加神奇的还在后面,在大段论述之后,用小一号字体,撰写一段话:“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称之为“津液之府”。《中医基础理论》为国家级统编教材,竟然将中医膀胱的功能等同于西医膀胱的功能,而用更小一号字体来阐述“传统中医”的膀胱功能,呜呼哀哉,中医之道没落始于此也。

近期参加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广东省第三批名中医师承项目集中学习班,主要学习的经典为《黄帝内经》,种种巧合,促使我从《黄帝内经》中去寻找膀胱的功能本源,来理解中医的“膀胱”,不仅仅是解剖学中的膀胱,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西医所指膀胱的功能和范畴。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此处所言净府即是膀胱。对于膀胱功能的阐述,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及《灵枢·本输》中“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从以上可以看出,内经中所言膀胱藏津液及气化之功。其中“州都之官”是内经典型的“援物比类”写法,通过借鉴州都来形容膀胱的功能,何谓州都之官?有学者考证“州都”之官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傅玄《傅子》,依据其所言推测州都之官为大中正,然而《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代。以我拙见,州都之官是什么官则是其次,内经本意是援州都比类膀胱也是管理者的意思,而膀胱所管理的是津液。从历代医家的注解,可以窥得一二。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官》:“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膀胱为水府,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

膀胱藏津液,不是储存尿液。这就是中医膀胱与西医膀胱的最大不同。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先贤在解剖上确实不足,但是他们在整体观念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机体每个功能。就膀胱藏津液而言,其所藏津液怎么来的?《素问·经脉别论》对于津液之生成和输布过程有详细的阐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说水饮经脾胃运化,将精气上归于肺,在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下,津液下输入膀胱,揆测四时寒暑变化和五脏的阴阳变化规律,然后如《灵枢·木藏篇》所言:“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水谷之精气四布,外而腠理皮毛,内而脏腑经络,无所不到。我感觉在“下输膀胱”后,接一句“气化则能出矣”,这样理解则更加顺畅,前文所言肯定是津液,它是通过脾转运的水谷精微“游溢”、“泌别”而来,问题是都在灌注内而脏腑经络外而皮毛腠理,尿液从何而来?关键在“气化”二字,气化在我国古代哲学语境下意思是: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引进中医学后的“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各种变化就有各种新陈代谢及各种其相互转化,期间肯定有“精华”和“废物”,而尿液就是津液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而产生的废物。

如此剖析,则知排尿只是膀胱功能的一部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将所理解的中医膀胱功能运用于临床是最终目的,如临床小便不利,治疗上不仅仅是利小便,也应想到肾阳的温熏、肺的宣肃、脾的运化、肝的疏泄、三焦的畅通。因此,以上各环节中的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小便不利,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膀胱功能,进而指导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有好的疗效。

赖海标按:

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分别诞生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阐释生命和健康。中医与西医的五脏六腑之名虽同,但其义则异。上文详述,理足服人。

关于膀胱的“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唐·王太仆注曰∶“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隐閟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王太仆为内经注释之开山,宋、元、明历代诸家,各遵其说,莫不以津液即为小便。其实,气化则能出者,除下出之“溲便”外,更有得太阳之气而后出于皮毛的汗液。

《伤寒论》治太阳病,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即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之证一也。《金匮要略》用栝蒌桂枝汤以治柔痉,葛根汤以治刚痉,邪伤太阳,津不养筋,故助太阳之气化以运津于皮毛,筋脉得以濡润,此津藏于太阳之府--膀胱,气化则能出之证二也。

清·唐大烈有云:“津之外出者为汗,津之下出者为溺,故汗多不得利小便,恐阴从下脱也;失小便者亦不得发汗,虑其阳从上脱也。小便之与汗,俱为津之所化,是同出而异名者也。”诚为至理。

温馨提示: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zz/13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