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天气功的具体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周天功法类
此类功法以周天运转为基础。“周天”一词源于夭文周天说。《礼记·月令》:“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周天功早在《行气玉铭》、《周易参同契》中已有反映,但并未明确提出“周天”之名。到了西晋,葛洪才在他的《大丹问答》中指明:“运火一昼夜,象一周天。四时生成,阴阳合度,自然之道”。葛洪之后,周天功发展很快,形成多种功法,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小周天、大周天和卯西周天功。大周天相对于小周天而得其名。
关于大周天,有很多说法,如指气通人身经脉较多于小周天;指乾坤交媾,精气兼运;喻一年一象,周于一身等。现在大周天的概念一般来说遵循的路线是十二正经。
小周天相对大周天而得名,也有多种说法,如指气通任督,指子午运火,坎离交媾。日月交精,指炼精化气所经过程和火候;指在任督二脉上行成光环等。不过,从《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直至宋元以来的小周天法,都把任督两脉作为练功的基本路线。
周天功法很多,下面只介绍几种较为流行的周天功法。
玉光周天法——见于《道家,七步尘技·神通》,是一种结合存想以通任督二脉的周天功法,其法是:存想顶门有一碧月,玉洁冰清,光耀如镜。久之碧月如轮,可引之顺中脉而下,照耀中庭,渐而降会阴,转尾阎夹脊,再升天门。任督两脉,光耀明净,凉透舒恬。久之任督相接,成一光环,即谓之玉光小周天。此法修炼长久,能使练功者感到玉色光环存在,任督之气畅通无阻,有益于健康。
玉光大周天——在玉光小周天的基础上见任督呈玉光后,用意念引其玉光遍及全身。通体光明。
张三丰气通小周无法一清代李西月编辑《三丰全集,道言类》介绍:“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内藏之气(真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盈,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背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此功要求神气相守,息息相依,待冥气充盈后,自然撞过三关而通任督二脉。
法轮自转周天法——一种在“始而有意,终于无意”原则下启动内气作圆周运转的功法,见于明代尹真人《性命圭旨》。法轮原为佛教名词,:是对佛法的喻称:有二种含义:1.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邪恶,有如转轮王转动“轮宝”摧毁山岳岩石那样。2。指佛之说法,如车轮碾转不停。道家则从练功角度阐释,法轮的运转不但能排除阴霾之气,且能增强元气,养寿延年,“与日月而周回,同天河而流转,转转无穷,寿命无极”。《性命圭旨》据各家之说,始创法轮自转法,同时提出“始而有意,终于无意”的原则。其法是:盘坐入静后,自觉下丹田处有一轮枢之象,上红下黑,左青右白,中为黄色,乃五行之气所结;次用意念引之旋转,由中而达外,由小到大,口中同时默念十二宇诀:“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位”。每念诀一次、正好旋转一圈,数之36圈而止。稍停,改用于前相反的方向旋转,:从外而旋内,从大至小,同时念诀,“青龙潜于西位,白虎隐于东方”。每念决一次,正好旋转一圈。数至36圈,复归下丹田而止。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则不必再用意,自动旋转不停,欲歇不能,即可收功。日后夭天练此功,可祛病延年,“拨动法轮旋日月,须臾海峭起云雷。风涛汹涌波澄后,散作甘泉润九垓。法水能朝有秘诀,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疾,才觉通流便驻颜”
十一、
周天功是道家内丹术的功法。从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创立内丹派以来,道家各宗各派都对周天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宋末北派王重阳和南派张紫阳的成就最大。从唐宋一直到近代,内丹术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主流,同时也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瑰宝,为学习道家功夫的必修法门。
周天功分为大、小周天功。简单地说,内气沿任脉督脉运行,称之为小周天功;内气沿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称之为大周天功。周天功基本上包括了道家内丹术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各个阶段。所以它既是道家内丹术的入门功夫,同时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法门。如果修炼此功能够达到产小药,打通任督脉,运行小周天,这就到了炼精化气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书常提到的“百日筑基”。再经过一年修炼产大药,三年温养,胎息还丹,就到了炼气化神阶段。炼气化神是高层次的功夫,这一阶段许多功能都会开发出来。再经过九年修炼,也就到了炼神还虚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阶段能够达到超脱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
“周天”是借用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名词。《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右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古人把天体的运行类比成人体内气的运行,因此称之为周天功。《大丹问答》:“运火一昼夜,像一周天。四时生成,阴阳合度,自然之道。
现在有些人提倡小周天速成法,也就是意念通周天法,并不是真气的积累已经达到积气冲关的地步。此法对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本章也作了详细介绍。不过许多气功师不主张这种方法,认为有揠苗助长的弊病,弄不好容易出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学习,当然还是扎扎实实筑基,积聚真气到产小药的程度,自然冲开三关,沿任督二脉运行周天为最好。这种周天没有流弊,一旦贯通就说明功夫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丹田内气功
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
静功心法
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
(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
(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
(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
十二、张延生---怎样才能通小周天
小周天怎样才叫通?道家的书中有通周天的标准,我自己也有实践的体会。首先就练功来讲,且不说以意贪气,因为以意领气是达不到通周天的目的。我问问你,“以意领气,你往哪领?”“任督二脉都在什么位置上?”你只知道在身体的中间,从后面中间上来,前面中间下去,可你不知道任督二脉的具体位置。它有多深多浅?多宽多窄?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无论“后面向前转”,还是“前面向后转”,无论“男的是后面向前面转”,还是“女的从前向后转”等等,大家不必为此再争论不休了,任督二脉在哪里都没搞清楚,结果转了半天,那一点气都在经络外面乱转,与肌肉产生摩擦,感到热烘烘的,以为是得气了。实际上是能量消耗了。摩擦生热嘛。元气是用来活命的。你的元气在运动中就消耗掉了,而并没有在经络中运行。
那么大家要问,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周天”在哪里?那就要“勿妄勿助,无中生有”。首先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妄”,指妄想,或者希望得到不切实际的主观意识去帮忙,让它自己产生。这个过程就牵扯到了下丹田的位置问题。
下丹田在什么地方?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肚脐里面”,有的人说“是肚脐到命门之间”,“前七后三”或“前三后七”,有的说“是脐下三寸”,有的说是“脐下一寸二”,“脐下一寸三”,“脐下一寸三分五”,还有的说“是关元”,“是气海”,甚至有的说“在膀胱的后面,小肠的下面——”,名目繁多。那么丹田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你小中的那么一块地方。什么地方?不知道,到时候会产生,它自己会告诉你。如果你先知道了,那往往就错了。因为每一个人腰的长短,胖瘦都不一样,那么腹中气的反压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不可能一样。下丹田如何产生的?就是当你意守下丹田,你的气不断向下丹田中压缩。压缩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的理论,“气体压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意守丹田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热。当气体进一步压缩到一定程度,气态就会转化为液态,如液态氮、液态氧之类就是这样得到的;这就可以产生精液、津液等。液体经过加热以后才能产生蒸发及气化,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就可以放出热量。这时压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到腰、肚子一带非常充实,饱满。当气体压缩时,就会向周围膨胀。而你腰的周围,腹部的肌肉有个反弹力,这个反弹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精确位置就每个人来说,多少有些差异。因为有的人内脏下垂,有的不下垂。按“前七后三者”“前三后七”的方法衡量很可能就不行。一些大亨的肚子特别大,“前三后七”的位置,前三的肚子里面全是脂肪,如果说丹田在脂肪里,脂肪里根本没有血液循环,那怎么练哪?(笑)这就没有道理了。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练,到时候它自己会产生的。
就会产生一块东西,或者说是“挤”出来一块东西。这就钻牛角尖为“气”。当压力再继续压,这团东西要运行的,其运行方向自然是选择通常阻力最小最薄弱的部位。在人身体上阻力最小地方在哪?就是经络。这地方电阻最小,电流最大。此处正好是最薄弱的环节。当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首先把这地方先挤开,然后进入经络中去,沿着经络运行。这时走到尾闾,走到尾闾部位拐个弯,再返折而上,这个弯捐得很急。好象咱们浇花用的皮管子,如果离水龙头很远,又要把水源切断,为了节省水,可以把管子折回来,水的流量面积减小,水就被截住了,达到暂时切断水源的目的。然后就可以拿着管子去关龙头。道理完全一样,因为尾闾这个弯太锐了,气要通过地方很困难,这地方有一个很细和很窄的缝,必须把它挤开。这时大家就不要去管它,继续往下丹田里打气、压气。当气打足时,自然就通过了。这就如同救火用的高压水龙头,要想把它折弯,两个人都折不过来。因为能量往前冲,力量很大——也就是压力要足够。这时,只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打到足够的时候,这个“折”就被撑开了。一撑开马上气息就上来了,气体体积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就减少了——达到后腰背部又顶不过去了。压力又不够了,就需要继续打气。将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腰背酸痛,因为这地方经常是着,也形成一个比较扁而且贴在那里的头部。同样需要加压。当气力足够时,一下子把通道撕开,“辘轳关”就通过了。过了这关,气再向上走,体积又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和压力又减少了———到了后颈部。那里有枕骨,而且经络通道比较窄,是一个最难过的“关”,就需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与前面道理一样,只要压力够了就可以过去,压力不够就过不去。气顶得脖子酸、脑袋疼,脑袋里嗡嗡的乱七八糟地响,这时按摩、针炙,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感觉难受极了。而你不要管那些痛苦,坚持意守下丹田,坐在那里。当压力达到足够的情况下,会有这样一种特殊感觉:压力不够时疼得不行,继续加压,当压力达到的一瞬间,突然一下感到头与身体无限大了,好象全身什么都没有了,感到特别舒服。同时还发现一个特点,用鼻子往里吸气,只吸而不呼,吸半个小时好象都吸不代你要想呼气,试着呼出很长时间也还可以呼,这时就进入了“胎息”状态。这就是通了“小周天”。
小周天一通“必然进入胎息”。道家书中写的非常清楚。“小周天”“通”了,如果没有“胎息”过程告诉你,那这“小周天”肯定是没通。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小周天通了“百病皆无”———基本就没什么病了。当“小周天”通了以后胳膊腿的毛病可能还有些,其它五脏六腑的毛病不会再出现了。这就是通“小周天”的特点。
因为这团气运行起来了,它就要在身体里面走,你就能体会它在里面走的过程。而后你用意跟着它走,时间长了就可以体会出你自己的任督二脉在什么位置上。这时候气的运行渠道你也熟习了,你再拿意使它快转或慢转,正转反转,都无所谓了,而且气都是在你的经络中走。通周天就是如此而来———“勿妄勿助,无中生有”。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想拿意去领,领了半天不一定在经络中运行,结果把你的元气都消耗掉了。所以说“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它自己就来了,你盼望着它来,它不一定来。这是“小周天”的问题。根据我自己和我的一些学生的体会,都是如此。
此文是对小周天的另一种解释,大家是不是认为很有道理呢。真正的丹道功夫好像都是这样呢,只是在解释上和认知上有些不同罢了!
十三、打通任督两脉的好处
打通任督两脉的好处(一)
任督两脉是十四经的“水库”
传说中,打通任督二脉后人的功力会大增,仿佛是世外高人了。本章就为你详述打通任督两脉后对人体的种种好处。
任脉不属于十二正经,而属于奇经八脉。在第三章中我们已经谈到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就像是江河与水库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储存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经气过盛时,奇经八脉会加大存储,疏通十二经,保证气血正常流通;十二经经气不足时,奇经八脉经气会自发补充到十二经循行中。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维持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
奇经八脉的定义里有“不同于正经的经脉”这样一句话,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它不同于十二正经分布于全身,胳膊上就没有奇经的分布;其次,它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只是部分经脉与脏腑连属,如任脉与胞宫(相当于子宫)相连;奇经八脉中有六条经脉没有自身特有的穴位,其俞穴都是寄附在十二正经上,只有其中的任脉、督脉具有本身的经穴。
关于任脉的循行路线,古代说法较多,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索问·故空论》与《难经·二十八难》中的说法,认为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上到面部,到达眼睛下面。
任脉相当于女性的性激素
前面说过,奇经八脉没有直接络属的脏腑,任脉也只是与胞宫相连,所以这里不讲相关脏腑与五宫,而是从总体上谈一谈任脉的功能。
任,有担任,妊(音认)养的含义,又是起于胞宫的,所以跟女子的生育功能有关,包括调节月经、孕育胎儿,为生养之本。任脉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线,“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与诸阴经交会,故又称“阴脉之海”。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音鬼)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主管生殖生理活动全过程的主要脏腑是“肾”(先天),起主要辅助作用的脏腑是“胃与脾”(后天),起具体反应作用的是“胞宫”(子宫),起联系及调节脏腑与胞宫的通道功能的是经络中的“冲任”二脉。在女性一生当中,“肾”与“胃”的盛衰,“冲任”的通、盛、衰、少,“天癸”的至与竭,使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与现在提到的性激素类似。
·最“补肾”的非任脉莫属
任脉有妊养的作用,它的循行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而且从古至今这条经的穴位都是强壮性的要穴,比如关元和气海,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的性激素的分泌,促进性功能的发达。
任脉经气不正常时,症状主要出现在小肚子以及生殖器官及咽喉部,例如小腹胀满疼痛或者皮肤搔痒,阴部肿痛,老年前列腺问题,小便不利或者遗尿,以及慢性咽炎的肿痛不适,还有老年人的满口牙酸痛。因为任脉为“阴脉之海”,与各阴脉都有交会,所以刺激任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经。
既然任脉有以上生理功能及治疗作用,还与人的衰老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任脉,保证任脉的通畅当然就可以缓解衰老。古人练气功打通任督二脉,以求长生不老,虽然有些极端,是理想状态,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突发奇想,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任脉对延缓衰老、保值青春的作用。
第一性保健大穴——关元
人体前正中线上,肚脐眼正下方四横指(拇指除外)就是关元穴了。
对于关元穴,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此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瘘、早泄、前列腺疾病等。刺激此穴用炙比较好,如果每天坚持灸15——20分钟,顶多两个星期,就会感觉性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对那些老是感觉腰部发凉、阳瘘、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还可以治疗突发的昏劂。从古至今,此穴都作为人体保健大穴,与足三里齐名。
有人长期炙关元,感觉后腰部位有明显的发热感,有热气自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就像冬天里晒太阳的感觉,非常舒服。还有,炙关元对失眠的效果也很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老是睡不着,不要老吃安眠药,去炙一段时间的关元穴就能改善了。
人体性命之祖——气海(丹田)
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关元穴),中点即是气海穴。
所谓“气沉丹田”,这里的“丹田”就是指气海穴。丹田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此穴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也称为“气海”。
古书记载此处为男性“生气之海”,也就是说它是精力的源泉。因此“气海”如果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认为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精,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盛衰存亡。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丹田之气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纯属夸张。气功中所谓“气降丹田”,其实就是腹式呼吸,将所吸入的氧气运至丹田深处并逐渐下降到小腹脐下,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热气再往下沉至会阴间,这样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加速流通。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我曾见一个老人每天早上坚持用手掌揉气海,其实手掌那么大,岂止是气海啊,连关元、肚脐还有下面的几个挨着的穴位都一块儿揉了。老人告诉我,效果太好了。
剌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炙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这样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入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降起或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气功中的吐纳一般都要求腹式呼吸,以达到深、匀、缓的效果。呼吸规律是人类自然的动律,调之使气息细长乃是顺其机能而延伸之,以达到强健人体、延年益寿之功。
怎么让气海充实呢?正确的腹式呼吸是怎样的呢?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如此不断重复,则精力必然日增。
人体命根子的大门——神阙(肚脐眼)
神阙在肚脐正中,就是我们说的肚脐眼儿。
我们说“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门,所以神阙又有“命蒂”之称,你看瓜蒂,连着瓜秧和瓜果,没有了它还有瓜吃吗?我们都知道,小孩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的。多么相似啊,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神阙是我们身体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脐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所以向内连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另外,它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中医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
脐疗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外治法,对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防和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贴在肚脐上,再用纱布或胶带固定,有时还需要艾炙。但有一点要注意,脐疗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皮肤是否对药物过敏,如果过敏的话,在贴上24小时内一般会局部发痒或起一些红斑。
其实脐疗的历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肚脐填药的记载,汉代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脐疗法。后世的阐述更详细,晋代的葛洪记载治疗霍乱时,是把盐放在脐中,炙二七状;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里,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小儿泄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尿短路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记载的利用脐疗治病的药方涵盖内、外、妇、儿等病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他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至口中辣去之。《理论骈文》中还记载用大戟红枣膏(大戟粉、枣肉捣成膏)贴脐,有协助排便之功能。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脐疗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所以药物很容易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通过脐部直接进入体循环。而炙神阙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下面我就介绍几个用神阙穴治病保健的简单方法。
(1)敷药
·小儿腹泻:取云南白药用75%乙醇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遗尿:用醋调桂枝末,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妊娠呕吐:将丁香、半夏、生姜等分别碾成细未,用生姜浓汁调为糊状,敷在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带固定,24小时后取下,连用三日。
·痛经偏虚寒瘀血:这种人一般月经向后错,而且血质发暗,有凝块儿,怕冷。用艾叶、小茴香、柱枝、香附、干姜填脐。
曾经有一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病人,用瓜蒂、铜绿、冰片研细末填脐,一周后黄疸指数由降为!还可以把首乌、延寿丹这些药物装到一个小布袋里,系于神阙穴处,有益寿保健之功效。
(2)指压保健
中指隔衣压在肚脐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压迫感,又不太难受,然后排除杂念,集中思想在“脐上”,自然呼吸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压一次。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老年朋友,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补脾虚、振食欲的作用。
(3)隔盐炙
取少量食盐放在脐窝,上面放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再拿艾条炙,其余注意事项上面关元穴中已经介绍,在此不再重复。此法有温脾胃、补肾阳的作用。
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中午吃了凉的剩饭,下午又淋雨,回家后突然上吐下泻,频繁无度,自服泻痢停后不见好转。我见到她时,她还很怕冷,面色青黄,腹痛、腹泻、恶心。当时我赶快取少许食盐放在她脐窝上,又置鲜姜片1枚,将艾条里面的艾绒掏出来些搓成像一麦子大小的小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感到灼痛时,将姜片连同艾炷围绕肚脐上、下、左、右移动,炙至第4个艾炷时,呕吐、腹痛、腹泻停止,面色微微泛红,酣然入睡。第二天复诊时,完全和正常人一样了。
我建议平时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脐部的保暖,现在很多女性喜欢穿露脐装,其实对身体是很没好处的,虽漂亮一时,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经期,还很容易导致痛经,并影响子宫的结构功能。
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骨头最下缘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
中脘虽然是任脉的穴位,但同时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循经》中有一句话说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穴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减肥。很多肥胖的人常会很诧异地问我:“我吃的不多啊,怎么还会胖呢?”实际上,胃肠功能低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人节食减肥只能适得其反。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水分无法在体内代谢,使多余的水分堆积在体内,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肥胖患者70%-80%都有便秘倾向,吃得多、出得少怎么会不肥胖呢?所以,为强化肠胃功能,我们可以掌摩或者按压中脘穴,这样可以解决现代人常有的疲劳性胃障碍,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为胃受寒或者吃凉东西太多导致胃痛,可以选择掌摩中脘或者艾炙,以温中散寒止痛。
注意此穴孕妇不可炙。
宽心顺气——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戈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下,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意识到任脉的重要性了呢?任脉虽然不能让你“内力大增”,但是能统一身之阴,其中的穴位更是保健治疗要穴,不可忽视啊。
打通任督两脉的好处(二)
从掐人中(急救穴)说督脉
遇到突然昏倒或者昏迷不配的人,你会想到哪个急救穴位呢?大部分人都会说“掐他的人中”!你知道人中穴在哪条经脉上吗?那就是与“阴脉之海”任脉相对应的“阳脉之海”督脉。
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以及头正中线上。就是顺着脊梁骨从一往上走,一直到嘴。脉气起于小腹内,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从尾骨沿着脊柱内上行,到后脑风府穴处进入脑内,联络脑。同时足劂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然后是任脉,就是前面提到的十四经的经气循环。
督脉的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内眼角)上行到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络于肾脏。
督脉在阴部络男女生生殖器及肛门,并在肛门后尾骨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会合。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督脉的络脉,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开始,没着脊里面,散布头上,背部的分支从肩胛骨左右走向足太阳膀胱经。
从此走向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关系最密切,一个在后背正中,一个在其两旁,共同联系肾脏和脑。其次,督脉还与足少阴肾经和任脉联系,都与阴部、子宫、肾、心相关联。此外,督脉还与喉咙有关。
督脉是总督,
督促人体精、气、神的意思
从字的表面含义上看,督脉的“督”字,有部督、督促的含义;从循行路线上看,督脉主要在背部,背为阳。这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督脉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点:
(1)“阳脉之海”当然要调节阳经气血。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所以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行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阙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所以督脉与人的神智、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脑是人的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而督脉的路线与脊髓有重复的地方。
督脉异常人体易发生哪些疾病
督脉气血异常,人体主要发生的疾病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如头风、头痛、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还包括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所以神志不清时刺激督脉的穴位可以“回阳救逆”,使人苏醒过来。督脉管理一身的阳气,推督脉就能温肾助阳,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小故事。
北大一位学生曾经找我求助,说她如果在早上7点前起床,就会连续打十几个喷嚏,无法控制,还影响同宿舍的人,但7点以后起床就会打喷嚏,而且她平时手脚老是冰冷。我一听心里就有数了,教她推督脉,把手往后伸,推腰部那一段,每天推10来分钟,推到身体发热就行了。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她高兴地告诉我,即使7点钟以前起床也不打喷嚏了,而且自从推督脉以后,感觉精力也更充沛了。
其实,打喷嚏在中医看来是身体升发阳气的反应。感冒的时候经常打喷嚏就是因为身体里的阳气被邪气封锁在里面出不来,身体采用打喷嚏的方式来引发阳气,对抗邪气。那上面的大学生为什么早起就打喷嚏呢?那是因为:晚上,阴气进入阳气时就入睡;早上太阳出来,阳气从阴气里出来就醒来。她是阳气虚的体质,太早起床阳气不愿意出来,所以身体自发地打喷嚏把阳气“喊”出来。
强腰补肾来壮阳——命门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肚脐向后找,到了背后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了。
命门有什么作用呢?命门在腰部,可以壮腰补虚,温补脾肾,可以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的遗精阳痿,以及女性虚寒性的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前面我们说了,督脉是“阳脉之海”,那它就能补阳气,当然这并不仅仅是现在满大街广告的“壮阳”,那种所谓的“壮阳”其实就是拔苗助长或者说杀鸡取卵。而按揉穴位或者炙才是真正的壮阳之道,每天花3分钟用手掌来回擦命门,直到有一股热感透过皮肤向里渗透为止,这种擦法其实连膀胱经的穴位也一起刺激了,效果更好。如果再加上摩揉任脉的关元、气海,最多一个月,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祛除头痛太轻松——风府
风府在后发际正中以上一横指的凹陷中,顺着脖子后面正中间向上摸,到脖子和头交接的地方有个凹陷的“坑儿”,就是了。
风府穴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头重等,以及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神经、肌肉疼痛等都有作用。本穴是督脉穴,与脑相通,也可以治中风、癫痫等神志病。如果你有颈椎病或高血压,或者低头工作太久颈部酸痛、头晕眼花,或者不明缘由地突然普通法痛,试试点揉风府或胆经的风池穴,或者沿前额的神庭——头顶的百会穴——风府穴按揉,瞬间就能轻松许多。
《资生》里说:“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风府穴的保暖,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这种“虚邪贼风”正盛的时候。
降血压不健忘,
提升阳气防下陷——百会
找此穴时,首先,将大拇指插进耳洞中,两手的中指朝头顶伸直。然后,像是环抱头顶似的,两手手指按住头部。此时,两手中指指尖相触之处,就是百会穴。用指施压,会感到轻微的疼痛。
百会有“三阳五会”之称,即足三阳经与督脉、足阙阴肝经的交会穴,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其功能是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泄泻、健忘、不寐、阴挺等。现在治疗中风、记忆力下降等老年病时都要选百会穴。
百会还有以下一些妙用:
(1)降血压。手掌紧贴百会穴呈顺时针旋转,每次做36圈,可以宁神清脑,降低血压。
(2)美发。将食指或中指按压在百会穴上,逐渐用力深压捻动或做轻柔和缓的揉动,然后用空拳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进行3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头皮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脱发断发。它和正确的梳头方式一样关键,比如梳头时应顺着毛囊和毛发的自然生长方向,切忌胡乱用力拉扯。因为头部有督脉、膀胱经、胆经等多条经脉循行,所以最好顺着经络的循行梳头,这样轻而易举就能调理多经。
还有就是炙百会,虽然这个自己操人弃我取时有点难度,但还是可以做的。因为百会可以升提阳气,所以对那些脱肛和子宫脱垂以及胃下垂的病很有作用,因为这些病的病因在中医眼里是一样的,统称“中气下陷”,就是本来有东西向上提托着这些脏器,现在提东西的没劲儿了,它们就往下坠了。
我碰到一个老人,脱肛,很痛苦,吃药、扎针都不见效,连走路都困难,因为脏器和衣服老摩擦,所以红肿且疼。后来我建议他自己回去买艾条炙百会,结果过了不到两个星期,他就很高兴地来告诉我,说没想到炙百会竟然有这么好的效果,现在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感觉跟换了个人似的。
百会穴更对治疗头痛十分有效,古时候就有评定。“顶门一针”这句谚语大家都知道吧,“抓住致病处,痛下针砭”是这句话的意义,就是用针刺头顶上的百会穴后,头痛立马好转。至今有关史料仍保存着古代皇帝头剧痛,因针事刺百会穴而治愈的记载。
安神醒脑不眩晕——神庭
神庭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一寸为一横指)。
前面讲风府穴时提过,神庭对头痛眩晕有效,神庭穴之“神”并非徒有虚名,它还可以治精神、心理疾病,例如失眠、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使用神庭穴呢?用两手的食指或者中指的指肚交替从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并在印堂和神庭上加重力度点按,可以宁神定志,治疗失眠、心悸,缓解疲劳。像工作久了头昏脑涨,从印堂到神庭向上推几次,马上就缓解,整个头都会感到轻松得不得了。坚持每天睡前揉上20次,像什么多梦啦,失眠啊都会很快消失。
十四、练气功的人能不能过性生活?
有位气功爱好者曾问:“我非常相信气功,拜过许多老师,自认为功力大增,还有了一些特异功能,比如能给人诊病等等。但在性生活方面,我却有些无所适从。有的老师告诉我,练气功功法就要戒绝淫欲,保持精元。我相信这话,很长时间没有和妻子同房,闹得夫妻关系很紧张,我却没觉得有什么效果。还有的老师偷着告诉我,采阴补阳,以人补人,可以增加功力,还可以做到还精补脑,对人大有益处。我照着老师说的做了,但心里很不安,恐怕这样做对自己和妻子的身体有害处。我不想放弃气功,但也想象正常人那样过性生活,这能办到吗?”
练气功与性生活不应该有矛盾,如果有一种气功必须以舍弃正常的性生活为前提的话,那么它的可取之处必然极小。反过来,对当事人来说,付出也太大了。
我国的房室养生之术由来已久,早在周秦时期就产生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老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贪图性欲就会导致灾祸,性欲消耗精气就是硬性消精亡阴,人成长到壮大就会衰老。聚守精气,平和无欲,才合养生之道。老子提出的观点为后世房中养生家所接受,形成了节欲保精的宗旨观念。比如在马王堆出土的房中医书中,作者假借舜之口指出:“要使阴茎保持坚壮强硬,就要缓减房事,节制两性生活,一定要使性交次数稀少,不要轻率地予以交合。”《黄庭内景经》中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保之可长活。”“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字精”。据说以下两句诗是出于吕纯阳之手:“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
这些观念,我们现在听起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古人提倡节欲保精,固然有其科学之处,但不是提倡完全禁欲,后世有人把养生和泄欲完全对立起来,比如象为练气功而禁欲,完全是自己走上了极端。
如果我们有机会看一下有关的医学史就会发现,从汉魏以后,房室养生之术迅速兴旺起来,房中术的观点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从节欲保精转为闭精纵欲。我们这里所说的闭精纵欲,就是一方面在性交中尽量不射精,另一方面尽量增多性交次数,频繁更换性交对象。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曾向甘始、左慈等人学习房中之术,一夜曾御七十女。据房中术士们宣称,要掌握闭精之道,御女多多益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买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能自固者,年万岁矣”。他还说:“昔黄帝御一千二百女而登仙”。
闭精纵欲与节欲保精有一脉相承之处,那就是重视精液的作用,只不过闭精是从消极的避免过性生活,过渡到既过性生活,又不让精液外泻。比如孙思邈在宣扬了闭精纵欲之后,又千叮咛万嘱咐道:“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
既想纵欲又想闭精,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古人总结了许多办法。比如有人提出“采气”之道,即在性交过程中深接勿动,使女性气上面热,然后以口取女气,其要诀是意动便止。还有人提出了“采战”之术,既采阴补阳,它要男方先充分引起女性性兴奋,“情动兴浓,户内滑盈溢。”然后自己“闭口咬牙,驰心物外,思念别端”,“交合之间,缓进迟退,不可躁急,勿令气喘。”
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以上方法还是有效的,少动就会减少摩擦,降低对阴茎的刺激,“心念别端”就会降低或转移性中枢的兴奋,这样不射精或延长射精就可以做到了。但采气或采战之说,却实在是荒诞无稽。根据现代性医学的研究,无论是男性的精液,还是女性阴道里的分泌物,里边所含的营养物质都是很有限的,如果说通过闭精的方法来强身健体,甚至修练道行的话,分明是不明事理。
在讲述采战术时,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采”的具体技术。明人洪基在《摄生总要》一书中对此有记载:“玉茎变能吸其阴精入宫,如水逆流直上。”这话听起来好象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有可能做到。30年代时,有人曾做过公开表演,将阴茎插入一个装满水的碗里,过一段时间碗中的水就会不见了,全被他吸入了阴茎。如果把这视为一种特异功能,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经过一定的特殊训练,有人是不难做到这一步的。但如果把它运用到性生活中,则应该视为异端邪说,它把女性当作玩物,只顾自身,不顾他人,且不说这种方法没有实际作用,仅就其出发点而论,就是不道德的。
十五、张小平气功大师再创医学神奇
张小平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有人说他是鬼,有人说他是佛子,有人说他是骗子,曾经被一个杂志称之为中国骗王,但也有很多人崇拜他,总之,他是一个争论性人物,我把最近见到张小平治病的神奇现象介绍给大家,用于医学讨论
张小平现居住郑州市,在二零零六年四月份期间,北京贯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兵来郑州出差,在去郑州机场返回北京途中,不慎把自己的腰椎扭伤,无法动身,只好叫医疗救护车,医院高干病房住院,经该院专家检查,为严重急性腰椎扭伤,腰椎内水肿,大小便失禁,下肢不能活动。医生决定等待水肿半个月吸收后做手术,手术后卧床三个月,三个月后再锻炼行走,半年后能康复,但无法保证长期效果。
刘兵董事长正处于一部电视剧的拍摄之中,投入了几千万,如果等上半年,一切都将付之东流,他在病床上给他的朋友打电话说,谁要能马上给我治好,我给他一百万,并痛苦的在电话中哭了。刘兵的这位朋友说,我认识一位大师能治,一定会让你速见奇效,刘兵说不信,打了一百万的赌。刘兵的这位朋友第一天没请动张小平,第二天再次请,并说打赌之事,张小平笑了,医院去看看,他对打赌之事有兴趣,不用给一百万,如果好了,学乌龟爬。当晚八点张小平和这位朋友一起去了刘兵病房,病房中有刘兵公司几个人陪同,张小平进病房后,坐了几分钟,就让刘兵翻身,刘兵一下子感觉不疼了,翻了个身,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更神奇的是张小平让刘兵下床走,刘兵不敢,张小平用手点了刘兵的一个穴位,刘兵疼的大叫,疼过之后张小平问:“你不疼了还赖在床上,下不下地(又要点穴)?”刘兵听后下了床就走,在场的人都看傻了,张小平像变魔术一样让一个一动也动不了即将手术的人就这样下床走路,您说再场的人能不看傻么?这时候张小平让刘兵学乌龟爬,刘兵只好学乌龟爬,那场面真动人,医院里,医院最高治疗单位,专家云集,对刘兵的严重急性腰椎扭伤都没有好办法,而张小平的神奇快速康复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了他大大超越了那些专家,超越了现代医学。但是,不论怎样超越,这是医学现象,这是医学尚未发现的疗法或者技术,有了这样神奇的现象,不值得医学专家们深思么?是否医学不应该停留现有阶段水平上,应向未知医学进发。
刘兵回到北京后,向一些专家请教为什么能神奇神速的康复?一些专家也无法解释,最后解放军总院一位知名专家解释说,可能是腰椎压迫了一点神经,不压迫了就不痛了,一定是一个小问题,这一解释让刘兵也感到可能是这样的,要不怎么这么神奇,刘兵后来对那位朋友说,可能没那么严重,医生误诊,并否定了片子,认为是拿错了,那位朋友非常生气,没要你一百万,你还说坏话。
张小平知道后只是一笑,二00七年二月份,张小平到北京出差,刘兵打通了张小平的电话说,他有一位首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文体部主任邹军新,也患了腰间盘突出,走不了路,去解放军总院治疗也无效,他们要一起去广西,部队要拍一部电视剧,这一下又全完了,希望张小平救救他,不知能否有效果。张小平心是善良的,也想教育一下刘兵,对刘兵说,那是小菜一碟,当晚,张小平和刘兵一起到了这位首长家,这位首长不能起身,张小平问这位首长,你让我多长时间给你治好?这位首长说二个星期吧,刘兵一听急了,对这位首长说,你说今天就要治好。这位首长摇摇头,张小平又问,今天你想好多少?这位首长说好百分之六十就行了。张小平让刘兵走出治疗的房间,刘兵想看一下张小平如何治疗的。张小平一笑,拿起手机玩起来。几分钟后,张小平让这位首长下地走,这位首长又神奇地一下地走了,可就是一坐下还有些痛,这位首长到这时认为错了,又请求大师说:“我说错了,把那百分之四十也治好吧?”在刘兵和这位首长的所求下,张小平让这位首长下蹲了几下,这百分之四十就没了。
这位首长马上主动的把自己的腰部膏药揭下来了,并说在总院几个专家又拉又拨,肉都坏了,一点效果也没有,张大师太神奇了,医院看他的岳母,也让他爱人和岳母高兴一下。张小平和刘兵一起下楼,刘兵问:“你是怎样治的,我怎么一点也没看出来?张小平只一笑说:“这是中国医学几千年之瑰宝”。还有一次更神奇,在四月份刘兵一个合伙人一条小腿部拉伤,,无法走路,只有拄双拐,医生说卧床休养一个月。刘兵又请来张小平,张小平神奇治疗之后,这位朋友去掉双拐和好人一样走路。真让人无法相信。这是现实!当大家问其道理,张小平只一笑,还是那句话:“这是中国医学几千年之瑰宝。”
是啊,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人骂张小平的文章,我也一笑,并摇摇头!我能说什么呢?是科学,科学无法解释;是医学,张小平又不多说。可这一现象留给我们医学的是什么?如果这一技术能应用到医学上将造福多少人?能给医学多大的启迪?如果这一技术失传,将是医学和民族多大的损失。华佗被杀了,书被烧了,这对中国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多大。华佗的头部外科手术到现在医学都无法解释,可失传了!是否张小平的技术在中国也会像华佗头部手术一样失传?望权威人士,专家们呼吁此事,为祖国医学挽救这一技术!我说的是真人真事,不信者尊可调查核实。
文源:杏林康青
将此文转发朋友圈,添加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