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在查看病人胶片
援疆期间,杨林救治足球场上受伤的小队员
“医生”、“援疆”,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老干部科主任杨林的时候,记者一直试着用这两个关键词勾勒即将见到的采访对象,但形象总是很模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杨林的人物形象渐次清晰,而最重要的标签——“志愿情怀”也显露出来。
杨林毕业于山东大学,从事临床工作已经16年,擅长老年疾病的诊治及神经内科专业,尤其对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我的专业是神经内科,但是在老年病科,需要的知识储备量也很大。”杨林告诉记者,老年人容易得的病很多,老年痴呆、心脑血管、肠胃等知识都要懂,因此需要多向其他科室的同事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危重症病人会送到重症监护室,也要把好“第一道关”。
老干部病房的病人都是离休的老干部、老红军战士,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老人上了年纪,自理能力下降,很多病人都必须由杨林和他的医护团队来进行护理。“比如清理口腔、翻身拍背、导尿、吸痰等,病人痰液突然咳到脸上、眼镜上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杨林笑了笑,老年人康复速度较慢且容易烦躁发怒,他和护士长刘春燕便贴心地为每个病房添置盆栽和鱼缸,为生活增添情趣。有些病人家属不在身边,杨林便带头为他们打饭打水,照顾他们大小便,还经常与病人谈心,俨然没有一点主任的架子。
杨林给同事分享关于气管插管的经验
有天傍晚,杨林忙完手头上的工作准备回家,急救中心突然送来一位80多岁的急症病人,表情极其痛苦。病人为膀胱肿瘤导致尿潴留,杨林立即同值班医护人员,为病人开启绿色通道,紧急进行膀胱造瘘手术等一系列的诊治,经过紧急治疗导出来大量血尿,病人的表情才渐渐缓和下来,直到病人稳定了他才和护士长及同事下班回家。
提起对病人治疗和护理时出现的问题时,杨林说:“我是一名医生,职责是治病救人,只要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我就安心了。”在杨林从医16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去对待,正是这样亲力亲为的服务赢得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
援疆期间,杨林为老人提供陪护服务
年2月份,杨林得知了省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山东省援疆的通知,心系边疆医疗事业的他便有了援疆之心。可妻子正值待产期,父母年事已高,大女儿也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思量再三,杨林决定跟妻子商量一下,没想到妻子却非常支持,这让他非常感动,立即报了名。“援疆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国家强大了,家庭才幸福。正是妻子的理解,我才能安心地把援疆工作做好。”提起援疆,杨林话语中有些激动。
年2月21日,小女儿出生刚满20天,杨林便越过黄河、飞过高原、掠过巍巍天山,来到了离家乡多公里的新疆建设兵医院,踏上了一年零五个月的医疗援疆征程。初到新疆,杨林经历了种种不适应:昼夜温差大、时差的不适、语言不通等困难。“刚开始很不习惯。”杨林坦言,但他很快克服了这一切,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尽快提升医疗水平,全心投入到当地医生的带教工作中,造福边疆各族群众。
上班第二天,杨林所在的内科病房就连续收治了11名病人,因为语言不通他用手势和病人交流,他面带微笑仔细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认真的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将病人安排好。正是这样负责的言行举止,杨林得到了当地病人的认可,一位维吾尔族的病人还对这位“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
杨林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特色专病门诊,创新诊疗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老年人疾病诊室和神经内科诊室。同时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与同事探讨病例、传授经验,采取“师徒结对”方式,做好科研带教工作。医院相继开展了“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电除颤”、“气管插管”技能操作的培训,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新疆的医护工作者。
由于远在他乡,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休息的时候,杨林都主动帮当地同事值班,“反正我也是一个人,在哪待着都行,多让同事回家陪陪家人吧”杨林笑着告诉记者,他曾经连续加班36个小时。
工作之余,杨林还入户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学习,为他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我和三名援疆医生一起去看望了‘山东女兵----军垦母亲’徐鸣凤和马春梅两位老人。”杨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尊敬,他告诉记者,二位老人都已有80多岁高龄,她们是真正的为新疆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了子孙。杨林和同行医生一起细致地为她们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同时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为她们进行健康查体。“当时我就立志要学习‘军垦母亲’的勤劳、奉献、坚毅、自强的精神,在援疆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杨林坚定地说。
顺着援疆之路,杨林把他的志愿情怀融进了援疆工作的每一点每一滴。采访最后,杨林告诉记者,援疆并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尽己所能,留下自己的医术,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