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C的发生正常排便时粪块在人体的腹压以及自身的重力、周围解剖结构的联合作用下做向下、向前运动,向下为主要的运动方向,而向前运动时则有压力作用于直肠前壁。在女性,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之间有直肠阴道隔,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组成,内有肛提肌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等融合,进一步加强了该结构的强度,从而抵抗上述粪块下降时向前作用于直肠前壁的压力经阴道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腹压增高、直肠阴道隔发育不良以及退变等众多因素均可造成直肠阴道隔的薄弱、缺损,支持强度下降,导致其不能抵抗排便压力,从而使部分压力方向改变,朝向阴道,导致部分粪块陷入直肠前膨出内,不能排出。当排便停止后,粪便又返回到直肠内,使患者产生排便不尽感,从而更加用力排便,进一步导致直肠前膨出加深,形成恶性循环,产生RC的典型症状。
2RC的诊断
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梗阻感,可伴有腹胀、会阴部坠胀不适。有少数患者需在肛周、阴道内按压协助排便,这也是RC特有的症状。直肠指诊:于直肠前壁可扪及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排粪造影是诊断RC的主要检查方法。根据排粪造影检查时RC的深度可分为3度:轻度为0.6~1.5cm;中度为1.6~3cm;重度≥3.1cm。近年来,超声、CT等现代影像学技术亦被逐步应用于盆底疾病的诊断,并有取代传统的X线排便造影之势。
3RC的治疗3.1保守治疗轻度RC患者或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暂采取以下措施。①注意饮食:主张多食粗制主食或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多饮水、多运动等“三多”原则;
②药物治疗:可选用一些预防便秘的药物,不主张采用泻剂或灌肠;
③其他:如生物反馈治疗等。3.2手术治疗目的是消除薄弱区,加强直肠阴道隔的支撑作用。适应证:①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②重度RC(深度﹥3cm)者;③经3个月严格的保守治疗无好转者;④结肠运输试验结果正常;⑤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查正常;⑥无直肠内脱垂、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和慢传输型便秘等排便困难者。3.2.1经直肠修补3.2.1.1闭式修补法①Block法:根据前突大小,用弯血管钳纵行钳夹薄弱区的直肠黏膜层,沿血管钳自下而上纵行连续缝合黏膜肌层至耻骨联合处,两侧达括肛提肌边缘。缝合时应下宽上窄,以免在上端形成黏膜瓣影响排粪。此法适用于轻度的RC。②Sulivan法:采用可吸收缝线,在薄弱区从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深度达黏膜肌层,间断缝合4~6针,加强直肠阴道隔。此法亦主要用于轻度RC患者的治疗。③交错褥式缝合术:用Aliss钳钳夹向阴道方向突出的直肠前壁,大弯钳钳夹在距Aliss钳约1.5cm处,然后用7号丝线紧贴大弯钳下方做交错褥式缝合,缝合时缝针勿穿透阴道壁,暂不打结。待全部缝完后,再统一打结。④闭式荷包缝合术:在前突的周边用可吸收线缝一荷包后,收紧、打结,必要时可在荷包的上方行两次“8”字缝合。⑤注射疗法:临床上多采用1∶1的消痔灵注射液于直肠黏膜下行扇状或柱状注射,注射过程中注意针尖勿穿过直肠肌层及阴道壁,以免造成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引发直肠阴道瘘。此法不适用于重度患者。⑥胶圈横、纵套扎法:于直肠前壁黏膜薄弱处横行、纵行各套扎3~5处,利用胶圈的弹性回缩力量,使薄弱处的黏膜缺血、坏死、脱落,从而消除直肠黏膜的松弛状态。⑦硬化注射加前壁柱状缝合。
3.2.1.2开放式修补法①Sehapayah法:先于直肠前壁薄弱处做纵向切口,长度约6cm,深及黏膜下层,然后根据前突的宽度,向两侧游离黏膜瓣,必要时左手食指可插入阴道内,将阴道后壁向直肠方向顶起,以便于协助压迫止血及防止损伤阴道,最后用可吸收线将直肠前壁的肌层与两侧肛提肌间断缝合,收紧缝线并打结。缝合毕,可触及一条垂直而坚固的肌柱,然后修剪黏膜瓣,缝合关闭黏膜切口。该法适合较小的直肠前突。②Khubchandani法:在齿线处做长1.5~2cm的横切口,沿其两端垂直向上各做纵向切口,使之呈“U”形,切口均深及黏膜下层,以便游离黏膜肌层瓣时瓣内包含肌层,向上游离黏膜肌层瓣须超过直肠阴道隔的薄弱区。③补片修补术:于直肠前壁正中做纵切口,深及黏膜下层,显露薄弱区,向两侧游离黏膜肌层瓣达薄弱区边缘,选用合适大小的补片,依次与左右肛提肌边缘和会阴中心腱缝合固定,最后修剪直肠黏膜瓣,缝合黏膜切口。
3.2.2经阴道修补①阴道后壁纵切横缝、纵缝术;②荷包缝合术:同①术式。。③三角形切开修补术:于阴道后壁薄弱处做“△”形切口,切口范围视RC大小而定,一般“△”底边应达阴道外缘与皮肤交界处,长度3~4cm,钝性分离阴道黏膜,暴露“△”形切口阴道黏膜下的肌肉组织,使之形成一个“△”形的创面,依次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三角形两边切口以及底部切口,以消除薄弱区。
3.2.3经会阴修补在肛门与阴道之间做一长4~5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等组织,游离深度达齿线上约3cm,先将直肠阴道隔柱状缝合,可有少许重叠,再将阴道横肌与两侧的提肌间断缝合,以加强直肠阴道隔的支撑力量。此术式因不经肛门和阴道,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缺点也是不能同时处理伴随的肛门直肠疾病。
3.2.4经腹腹腔镜RC修补术[6]建立气腹后,切开盆底腹膜,沿直肠探查,必要时助手可于肛门伸入右手食指协助找到RC薄弱区,随后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直肠阴道隔,也可同时缝合修补松弛的阴道后壁黏膜,以充分加强直肠阴道隔。但因腹腔镜下缝合困难、手术时间长、费用高,目前已较少采用此法。3.2.5两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