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烧伤病房,映入眼帘的是因为烧伤而变形的一张张面孔,赤裸的躯体,走进特护间,你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门窗密闭、高温,热气扑鼻,病人创面发出的一阵阵焦痂的气味,穿一件薄衫你也会汗流浃背,提起烧伤病房许多人都感到恐惧。而医务工作者们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工作着,默默奉献着、耕耘者。
“最要紧的,是要赶快把实验室建立起来。”盛志勇说。“没有实验室,就像战士打仗没有阵地一样。”在他的奔忙下,两间存放杂物的储藏室经过拾掇粉刷,再配备些设施,被改造成了实验室。接着,他提出建立“皮库”的大胆方案。在烧伤临床治疗中,切痂植皮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救治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一些烧伤面积大的患者,由于其自身可供植皮的部位很少,必须依赖大量的异体皮覆盖创面,在其上打无数的小孔,嵌植自体皮达到创面愈合再生的目的。而在临床中,往往遇到有皮的时候,却没有伤员,以至千方百计弄来的皮白白烂掉了;而当突然接收到烧伤病人需要植皮的时候,却又找不到异体皮可植。怎么办?盛志勇当时从国外杂志上关于冷冻储存皮肤的报道中受到启发,又打听到北京北郊农场利用人工授精发展养牛业,有一套专门储存精子的设施。他想,精子能储存成活,皮肤也可以储存备用,建个“皮库”或许能解决问题。
心血的凝结,精神的熔炼,你同样又看到,并且会获得,那是一把开启人们心灵的钥匙。
方案一经提出,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听说后直摇头,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但盛志勇说,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把奇想、幻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经过多方“说服”工作后,领导同意试一试。于是,盛志勇和烧伤科副主任朱兆明教授带领科室人员在皮肤储存领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探索和实验研究。
在有关文献资料极其缺乏和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形下,抱着“即使失败,也要弄出个所以然来”的决心,盛志勇和朱兆明率队冒着严寒酷暑,去北京北郊农场参观学习人工储存精液技术;走访中国科学院低温研究所,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不时与一些地方为实验室联系“供皮”。他们常常在一道工序上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实验,哪怕是为了获得皮肤储存技术微乎其微的一点进展。
如此痴心,如此执著。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实验,盛志勇率领的团队终于攻克了储皮装置、皮肤活力测定和抗冻液配制、皮肤消毒方法以及降温复活控制等技术难关。由此,医院烧伤外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第一步,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
美国烧伤学会秘书长McManus教授在参观留言簿上写道:三0四医院烧伤治疗与研究堪称世界一流。
盛志勇带着一支精锐的梯队走向了世界。4活着,因为你而美丽在盛老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那一次次外出奔波的经历成为他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在一个个闪回镜头里,有战火纷飞,也有山高路远、地动山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上海医学院派出一支医疗队奔赴鸭绿江畔,在第一批的医疗队成员中,就有盛志勇和他的同事。在沈克非的带领下,他们在沈阳建立了大型中心血库,向前线运送全血,并研制出淀粉海绵止血剂等成果。年的中印边境反击战中,一架军用飞机把盛志勇率领的医疗队从北京空降到海拔多米的青藏高原。还没从严重的高原反应缓过劲来,盛志勇就领着医疗队成员马不停蹄地从拉萨赶往前线查看伤病员的伤情,给前线救护队讲战伤救治课。之后,医院,救治从前线送过来的伤员。年的中越自卫返击战中,盛志勇亦是如此。年3月,河北省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盛志勇在得知消息的当晚,就率领由军队和北京市抽派的18人医疗队迅速赶往地震灾区。在7级多的余震中,盛志勇一行医院的病房。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他们把患者从二楼的病房一一背出去,在医院楼前的空地上开展紧张而忙碌的救死扶伤工作。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一个城市顷刻间变成废墟。盛志勇再次临危受命,率领医疗队赶往唐山抢救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人们。盛志勇还到过开山修路的工地救治被炸伤、跌伤的工人们,有过夜里乘车险些掉悬崖的经历;他还在半夜里被紧急送往火灾爆发地抢救伤员,只容五六人的小飞机,盛志勇坐过多次。掰指数来,盛老的一生遭遇过不少险情,但每次都是转危为安。盛志勇有过两次下乡的经历。年秋天,上级发出号令,要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去。盛志勇首当其冲参加医疗队去了陕西最贫困最偏僻的安康山区。一次,盛志勇外出巡诊,在离县城很远的偏僻山村遇上一位40多岁患腹股沟疝气的农民,患者的疝囊大得比颗葫芦还大。在无医院做手术的情况下,盛志勇征得其家人的同意,在患者家里卸下破门板,往土坑上一放搭起了“手术台”,再挂起两道布帘就算隔出个“手术室”了。没有电灯,光线很暗,就打亮手电筒。秋后残存的苍蝇飞进来了,不得不让一名护士专职轰赶苍蝇……盛志勇就是这样因陋就简地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盛志勇还遇到一位妇女因生产时接生婆用秤钩将婴儿钩出,造成子宫外翻、膀胱阴道瘘。9年来,这名妇女就没有穿过干燥的裤子。盛志勇在一个小学校的教桌上,经过12小时的奋战,为该妇女切除了子宫,再造了膀胱与可控制大便的肛门,使她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奇迹,就是这样在他的手中一个一个地制造出来。
当一个又一个罕见的病例,在他主持的刀斧丛中从死亡的谷底托上岸时,你会再一次感受到他心灵的激荡与奔突,那是一个真实的所在,一种出类拔萃的思想的精灵在向你昭示:世界,就是这样,从事的任何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在对现状不满、突破和重建中获得进步。
对于那些劫后复生的患者,苏醒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变得宽阔明亮起来,人生再一次被照亮。
微笑写在盛志勇的脸上,这是生活对他的回报。然而盛老更看重的,是生活对那些遭遇不幸的患者露出的微笑,那是授予他的最高奖赏和荣誉。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石孕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妩媚,人因业而伟岸。在53年的战斗历程中,经过时光的荡涤和岁月的磨砺,经过以盛志勇院士为首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烧伤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由原来的单纯临床治疗科室,发展到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兼收烧伤与整形病人,从门诊、急诊到住院救治与后期康复开展一条龙服务,形成鲜明特色,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学科,承担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60余项,床位由建科时的10张发展到张,烧伤治愈率达99.5%,烧伤治疗与研究设备已达世界一流水平。一位哲人说过,平淡的历史发展轨迹常常是相同的,但辉煌事业的发展轨道却因人各异。盛老曾说:超越生命,那是指人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和灵魂。而这种境界,这种精神和灵魂,是要有一个生命的载体啊!我们的使命,就是拯救被损毁的生命载体,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生长出希望。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创伤外科中心,并选择建在相对而言床位比较宽裕的医院(医院医院)。一纸调令,让盛志勇离开了医院,来到医院负责组建工作。担心“一个人来,没有兵做不出事来”的盛志勇,向时任总后卫生部张汝光部长提出3点要求:第一,把医院烧伤科的全班人马要过来;第二,把医院烧伤科的所有病例全都带来;第三,新创建的创伤外科中心还不能脱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其目的在于,充实医院创伤外科中心的骨干力量和研究资料,而且挂在进修学院名下,还能保持创伤外科中心的学术研究地位,也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张汝光部长听完后,沉默良久才点头答应他“用心良苦”的要求。很快,从医院烧伤科“连人带枪”搬过来的创伤外科中心在医院建成。从此,盛志勇和科室成员在医院的院落一隅,开创了创伤研究领域的新天地。他以救治放射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作为突破口,在国内最早提出细菌毒素致死的病理概念。继而,他还开展了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复苏和加用全血的研究,使救治烧伤患者切痂由过去20小时缩短到10个小时,甚至更短,为挽救患者生命和进行有效的整形手术赢得了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烧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因,其发病机理复杂,早期诊断和救治困难,患者死亡率高达30%~%,一直是当今创伤外科和危重病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盛志勇带领部下通过临床研究及大量动物实验,获得了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宝贵资料,提出并临床证明了免疫功能失谐调是脓毒症发生的重要机制,及MODS发病机理的双相预激学说。这一研究成果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使MODS的发生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3.6%降低到目前的8.3%,MODS患者的病死率由原来的88.4%下降到现在的47%,致使大于30%体表面积的烧伤患者总病死率从原来的29.7%下降到目前3.9%。近两年,盛志勇又指导弟子们进行疤痕部分汗腺组织恢复的研究。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验,他们终于能够成功地把干细胞培植成汗腺细胞,切除疤痕后植入到患者身上,从而使烧伤患者治愈后的皮肤恢复出汗功能。“这个办法在去年就研究成功,并在4名患者身上得到应用。但要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盛志勇为已取得的成绩颇感自豪。
在盛志勇的手中,“整形”、“移植”这样的字眼可以说早就已经超出了它寻常的意义,而展示出鬼斧神工的魅力。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盛志勇创建的创伤外科中心于年10月晋升为全军烧伤研究所。更让盛老高兴的是,他创建的烧伤科被授予“国家重点学科”。
作为烧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盛志勇用心血和智慧给那些曾“焦头烂额”、“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不幸者重新谱写了生命的篇章。经他收治的上万余名烧伤患者,总治愈率达98%,近几年来达到99.8%,其中,烧伤面积98%、三度烧伤86%的患者有一半被治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此,他曾被聘为加拿大白求恩客座教授,赴加拿大八所医学院作学术报告,让中国的声音传播的更远。
盛老常说,要赢得21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发展,使中国的烧伤医学事业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来者。
这位中国专家在这个领域涉猎之广,研究之精深,让国外同行们感到震惊、诧异,不可思议,难以企及。
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挑战,盛志勇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后半生的最大心愿。
盛志勇以一个科学家博大的胸襟,甘为后来者居上做铺路石。年8月,盛志勇主动要求从烧伤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他的理由是,应该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在风雨中把翅膀练硬。
他用自己的双肩搭就了一座人梯,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9名;培养医学人才数十名。在他的弟子当中有著名烧伤专家、博士生导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朱兆明教授;著名烧伤专家、博士生导师、前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郭振荣教授;首届中国医师奖、第二届全国卫生系统百名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博士生导师、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前任全国烧伤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烧伤整形科主任柴家科教授;全国首届百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十大杰出青年、创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教授;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文肯奖提名获得者、总后科技银星胡森博士;总后科技银星、全军杰出中青年基金获得者姚咏明博士……
年,他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他把国家奖给他的5.5医院,设立“盛志勇奖励基金”,年又把获得的20万港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医院,设立“盛志勇医学成就奖”,用于奖励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科技人才。他曾资送8名主治以上医师赴美国和加拿大进修一年。他还多年参加希望工作,为河北省崇礼县培养家境不良的较优秀中学生也已多年,其中1名学生已经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今日的烧伤研究所,新苗茁壮成林。医学科研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3%,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余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青年科技之星2人,总后科技金星2人,科技银星2人,科技新星1人。
7年11月4日,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为盛志勇院士亲笔提词:盛志勇同志军中大师。文/黄晖解葵
图/范萍
选题通联:中心传真: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