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告别春的萌动,迎来夏的生长。
6月8日,潇湘晨报《十几岁》杂志走进长沙高新区雅礼麓谷中学,与学校“鹿鸣”文学社共同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中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觅老师带来专题讲座《植物在古典文学中的前世今生》,大家围绕“寻找诗词中的草木芬芳”畅所欲言。
草木与诗词的故事
“中国古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植物志。”张觅用一句话道出了诗歌和植物之间的关联。在她看来,植物在古典诗词中积淀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植物意象在诗词中也是文人的自我映射,植物身上的情感与诗人、词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是一脉相承的。
张觅先后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为阅读蓝本,和大家分享其中常见的植物,以及它们身上的意蕴。比如“柳”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柳”通“留”,人们也常常借“柳”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萱草”最开始在诗文中是象征着爱情的植物,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母爱之花”,诗人词人常借“萱草”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当然,植物也有生活化的一面,张觅和大家分享了“古代的花卉美食”,如用梅花熬制的“暗香汤”、桂花制作的“广寒糕”等,让大家对古典花馔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如果我是一株植物”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曾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自然万物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相互映照,相互影响。
这正是《十几岁》杂志策划本次活动的初衷:借助文学活动,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