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中医肿瘤学消化系统癌症之大肠癌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www.mvdtj.com/m/

大肠癌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在4~6位,在北美、西欧等地区,排在1~2位。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各地为本病高发地区。在性别方面,国外资料中男女间的差别不大,但在我国,据调查男女之间的比例为2∶1。据报道,其年龄分布41~50岁最多,21~30岁占近1/5,31~40岁占1/4,表明本病发病趋于年轻化。世界各地的大肠癌在直肠最多,向上各段逐渐减少,到盲肠、升结肠又增多。在我国,有资料表明直肠癌在大肠癌中占一半以上,盲肠、升结肠约占15%。该病病因极为复杂,至今还未完全了解,但观察到日本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世界大肠癌高发地区,发现环境因素比遗传或种族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环境因素中,食物致癌可能很大,如偏食高动物蛋白膳食使肠道内胆液和厌氧菌增多,可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质,同时,食物中纤维组织少,大便中致癌物质浓度就高,大便在大肠存留时间亦较长,发生大肠癌的机会也就较多。另外,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迹象提示腺瘤可以演变为癌。结肠家族性息肉病及绒毛状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1)肿块型和溃疡型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改变、营养状态改变和腹块等四个方面,这些表现在溃疡型更明显。①腹痛是这两型结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占首发症状的46%,患者就诊时腹痛占86%。痛位常常在病变部位。痛多不剧烈,在体力劳动或行走时加重。先是有较长久的间歇期或隐痛,以后转为持续性痛。引起腹痛的原因可能是病变侵入肠壁肌层和局部感染的结果。当溃疡型癌侵及肠周全部,产生梗阻,即有阵发性绞痛。病变更深时,溃疡可以穿透肠壁,发生继发性腹腔感染,以降结肠最多,表现为腹腔炎性肿块。②大便改变占初发症状的1/3以上,就诊时症状的60%。早期表现为大便稀烂、带脓血和次数增多,这些症状与溃疡有关。到轻度梗阻时,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梗阻加重则便秘也加重。由于出血量一般不大,大便在结肠右侧仍是稀糊状,以及盲肠、结肠蠕动较小且多,血和大便混合较匀,所以,肉眼不易见血。如癌在结肠左侧,出血常表现为栗色或绛色便。肿瘤位低或出血较多时,可见大便表面带鲜血,或仅便血和黏液。左侧结肠的肿块和溃疡型癌患者的大便中有一半以上肉眼可见血液,占初发症状的56%,就诊症状的70%,溃疡型肠癌常伴有感染,黏液分泌增多,此症亦以左结肠癌较易见到。③乏力、贫血、消瘦是长时间的癌瘤出血和肠分泌黏液增多以及稀便等导致的结果,占就诊时症状的1/3。④腹块主要有癌瘤和肠外浸润肿块,占初发症状的1/3,说明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腹块可产生部分肠梗阻。

(2)浸润型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肠梗阻即腹痛、腹胀、便秘和呕吐。常为急性发作。在慢性肠梗阻患者,早期先有便秘。根据资料统计,浸润型病变的2/3在脾曲以下,此处肠腔已较细,大便又较干,所以容易产生梗阻。结肠癌是结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国内报告结肠梗阻中20%~55%的原因是结肠癌。急性梗阻多是浸润型癌;溃疡型癌延及肠壁全周的亦可产生梗阻,但这种梗阻多是逐渐产生的。

2.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仅为黏膜小结节时,已可有出血,亦可无自觉症状,只在做直肠手指检查时始能触及。肿瘤发展增大,表面发生溃疡和感染时,即出现刺激症状。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便频、黏液便、腹泻、便血等,或伴有肛门坠痛、里急后重、便秘、腹痛等。病变继续发展,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且有持续性的里急后重和便后排不尽感,甚至肛门失禁流出黏液和恶臭脓血。肿瘤浸润较深和感染较重时,局部有剧痛,不能睡眠,常有贫血。当肿瘤坏死大块脱落或溃疡侵及较大血管时,可发生大出血,但不多见。肿瘤发展到肠管一周时皆有肠腔狭窄。狭窄初期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量少,或为细扁的成形便,或为带血黏液便;狭窄较重时才出现肠梗阻。肠梗阻往往由轻逐渐加重,但亦有初发症状为急性严重的肠梗阻者。

男性患者晚期的直肠前壁可侵及后尿道,出现尿频、排尿困难。女性患者的子宫附件受浸润时一般无症状,穿透阴道后有出血和形成粪瘘。

大肠为六腑之一,司传导之职。中医对大肠癌的病因和病机认识,亦不外内、外两方面因素。如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提到:“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任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已耽着,久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从病因来说,外因有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或寒温失节,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或误食不洁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大肠,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注于肛门,结而为肿。在内因中,忧思抑郁,脾胃失和而致湿热邪毒蕴结,乘虚下注,浸淫肠道,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因而,此病由于正气内虚,脾肾不足,久泻久痢,湿毒瘀滞于下而成,因而解毒化瘀、清热利湿、理气化滞及补虚扶正等,均为治疗大肠癌的常用法则。

1.凡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部不适、便血,均应排除肠癌的可能,及时行直肠指检或肠镜检查。

2.对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消瘦、乏力的患者,要考虑大肠癌慢性失血的可能,应作大便潜血检查,必要时行X线钡餐及纤维结肠镜检查。

3.成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腹部肿块、腹痛等,也应高度怀疑肠癌的可能。

4.对有慢性结肠炎、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结肠息肉患者,应重点进行癌前普查,有息肉者须尽早予以切除。

5.凡对疑及本病者,应借助肠镜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脾虚湿热型

主证:食欲不振,腹胀面黄,气短乏力,腹痛拒按,便稀或溏,或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苔黄腻,脉滑数或沉细滑。

辨证:瘀毒互结,脾虚湿热。

治则:化瘀解毒,健脾利湿。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

汤药:以伟达6号方加减: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生甘草6g,竹茹10g,佩兰10g,薏苡仁15g,白蔻6g,桔梗10g,浙贝母10g,鱼腥草20g,苍白术各10g,厚朴10g,白英30g,败酱草30g,白头翁2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黄连10g,木香10g。

按语:大肠癌为脾虚热毒蕴于大肠,正虚邪实。用薏苡仁、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利湿;厚朴、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化滞;黄连、木香、苍白术清热燥湿;白英、白头翁、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合而用之,能健脾利湿,解毒抗癌。

2.湿热瘀毒型

主证:腹痛腹胀,痛定拒按,腹有包块,矢气后胀减,便下脓血黏液,或里急后重,或便溏便细,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瘀毒互结,下焦湿热。

治则:化瘀解毒,清热利湿。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茵陈双白丸,每日3次,每次1g。

汤药:以伟达4号方加减:黄药子15g,山慈菇10g,三七(冲)3g,重楼10g,蜂房6g,乳香6g,没药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木香10g,厚朴10g,黄连10g,败酱草30g,红藤20g,土茯苓30g,马齿苋30g,白英30g。

按语:湿热留滞,瘀毒内结,腑气不通,气滞血瘀。症见腹胀腹痛,痛有定处,矢气后胀减,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舌黑有瘀。故以黄药子散结消清热解毒,山慈菇化痰散结消肿,重楼、蜂房攻毒消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活血、利湿通淋,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川楝子、木香、厚朴理气化滞;三棱、莪术活血攻积;黄连、败酱草、红藤、茯苓、马齿苋、白英等消热解毒抗癌。

3.脾肾寒湿型

主证:患者久泻久痢,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喜睡懒动,肠鸣而泻,泻后稍安,腹痛喜热,甚则肢凉怕冷,苔白,脉沉细尺弱。

辨证:瘀毒互结,脾肾阳虚。

治则:化瘀解毒,温肾健脾。

中成药: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以伟达14号方加减: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茯苓10g,白芍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大枣6枚,生姜3片,黄连10g,木香10g,党参20g,苍、白术各10g,补骨脂10g,吴茱萸10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黄芪20g,石榴皮10g。

按语:久病久泻,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蕴,故温肾健脾,补先后天之本,同时温逐寒湿。伟达14号方温中散寒,益气健脾,加党参、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黄芪补脾肾;五味子、石榴皮敛肠止泻;苍术燥脾胜湿。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清热燥湿加茯苓、黄柏、黄连、党参。清热利湿加猪苓、竹叶、瞿麦、木通。分利止泻加车前草、泽泻、大腹皮、猪苓。化食导滞加焦三仙、鸡内金、熟大黄。固涩止泻加椿根白皮、诃子肉、罂粟壳、儿茶、老颧草、赤石脂、禹余粮。止血消胀加地榆、槐花、仙鹤草、大小蓟、三七、血余炭、蜂房。止痛消胀加延胡索、白屈菜、生蒲黄、五灵脂、沉香、乳香、赤芍、莪术、腹皮、厚朴、乌药、川楝子。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酒大黄、秦皮、葛根、延胡索。

目前,大肠癌已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从邪、正两方面情况分析,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早期患者以根治手术为主,手术后不用化疗,服以扶正祛邪中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

中、晚期患者,有的可做手术前放射治疗,但仍应争取手术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后再行化疗、放疗及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晚期患者已不适于做手术治疗者,可配合化疗、姑息性放疗及服用中草药,以延长生存期。慈丹胶囊、癥消癀配合放疗。

临床上已作根治性切除,但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癌细胞已浸润至邻近器官,或组织已经切除,手术后可以中药加化疗综合治疗。

化疗常用药为氟尿嘧啶,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每日1次,连续5天;然后改为每千克体重7.5mg,间日1次,总量为6~8g。或用MFV方案(丝裂霉素每周4mg,总量为16~24mg;氟尿嘧啶mg,每周3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长春新碱1mg,每周1次,共6~8周);亦有试用卡氮芥(BCNV)者,每次mg,溶入等渗盐水ml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续两天,每周重复1次。化疗期间配合中药以减轻毒副反应,并以中药扶正祛邪方药治疗。

大肠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病变是否在早期及细胞分化的程度。病变局限在肠壁内的5年生存率较高,已侵及肠壁全层,则预后较差。如有淋巴结转移,则5年生存率更低。

在大肠癌中,结肠癌、直肠癌及肛管癌,由于部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肛门部癌的细胞形态与结肠及直肠癌不同,其中2/3是鳞状细胞癌,1/3是基底细胞癌,故手术以后以广泛的局部切除术为主,肛管癌应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放疗有一定效果,而药物治疗对肛门部癌症效果不佳。

晚期肛门部癌症有菜花样肿物或溃烂时,除内服汤剂中药外可以下方煎水坐浴浸洗,每日2~3次。

坐浴方:苦参30g,五倍子30g,龙葵30g,马齿苋4g,败酱草30g,黄柏10g,土茯苓30g,山豆根20g,黄药子30g,枯矾30g,冰片少许(后下),漏芦30g。

结肠癌病案

例一刘某,女,38岁,年4月25日初诊。患者于年11月13医院钡餐检查示:结肠癌。于11月18日行手术切除,术后一段时间恢复尚可,但不久出现肝区疼痛。年4月13日回院复查示:肝左右分别见一范围2.3cm×1.5cm回声团块及1.8cm×1.8cm低声团块。诊为:结肠癌术后肝内转移。症见:肝区闷痛,近2周反复发热39℃左右,用消炎药退热未效。每次发作时,先感微冷继即发热,一直发热3~4小时或整天。除疲乏外,余无明显不适。望诊: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略现焦急,舌质舌苔均正常。切诊:腹诊正常,肝脾不大,两手脉象均弦。辨证:观其六脉皆弦,定时发热,知为邪居少阳之证;久病入血,邪郁血分,闭而不解,热作有时,为少阳郁热之证。治则:和解少阳,清热凉血,化积祛聚。方药:①复方莪术消瘤胶囊、灵芝益气胶囊各8盒,每日各4次,每次各3粒;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日3次,每次1g,温开水送服。②汤药: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潞党参15g,地骨皮15g,青蒿15g,白薇15g,生地12g,白及10g,水煎服,10剂。

二诊(同年5月21日):服完上药情况很好,虽距上次发热才10余天,但感到服药后身体轻快,精神转佳,舌脉同前。仍投前方各1疗程。

三诊(同年6月10日):发烧未再作,B超复查示:肝内正常,未发现低回声团。今仍以上方丸药连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年6月27日追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已正常上班。

例二毛某,男,66岁,教师。2年4月6日行升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瘤体大小约5.2cm×6.0cm,腹腔内淋巴结肿大,结肠内两处息肉。术后病理报告:(回盲部)腺癌。术后由于身体虚弱未做化疗,寻求中医治疗,以防转移。2年5月23日来我院治疗,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喜睡懒动,每日大便3~5次,大便不成形,色黄,肢凉怕冷,苔白,脉沉细尺弱。临床诊断:结肠癌术后。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湿结毒。治宜:健脾益胃,清热化瘀。予以:①慈丹胶囊10盒,5粒/次,4次/日,饭后服;②汤剂:党参9g,茯苓12g,白术9g,扁豆15g,山药10g,陈皮9g,薏苡仁15g,砂仁6g(后下),莲肉10g,桔梗6g,焦三仙各10g,炙甘草6g。15剂,1剂/日,水煎服。

二诊(2年7月5日):患者服药后身体渐已恢复,纳食增加,眠好,排便次数减少,自觉体力增加,效不更方,仍按上方继续治疗。

三诊(2年8月12日):其家属来电话,告知因为患者身体已恢复较好,医院建议化疗,化疗进行二周期后,身体倍感乏力,体力不支。嘱其停止化疗,在上方基础上加服扶正固本胶囊5粒/次,4次/日,饭前服。嘱:①多食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饭菜要色香味俱全,以引起患者食欲;②每天坚持10分钟的散步或活动,并且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锻炼时间。

5个月后,患者诉无不适。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目前健康生活中。

直肠癌病案

例一黄某,男,61岁,工程师。年2月25日初诊。患者因排便,里急后重,便带黏液,有时带血,于年10月19医院诊断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切除术。术后以5-Fu配叶酸化疗2周期,术后恢复尚可,但于1周前出现咯血。X线示:术后肺转移。对症治疗未效,今转至我院治疗。现症:咳嗽、咯痰,每晨痰中带血,每晚咳血1次,血色鲜红,每次咳血约半痰盂,甚至昏厥,虽用安络血、垂体后叶素治疗,均未能止血,身体酸软,口唇麻木,饮食无味,舌苔白厚色黄,脉弦数。此为血热妄行,上溢迫肺,肺失肃降。治宜:凉血、清热、降气,佐以化瘀、止血。处方: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扶正固本胶囊各10盒,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②汤药:生地15g,大黄6g,石膏30g,黄芩10g,山栀10g,旋覆花10g(布包),槟榔10g,天冬12g,茅根炭15g,白及10g,荷叶炭,当归炭10g,红花3g,牛膝10g。水煎服,15剂。

二诊(同年3月17日):上次诊治后,近2周未再咳血。时痰中有些星状小血点。舌苔仍黄,脉象弦数。上药显效,故再守前方稍做加减,续服1疗程。

三诊(同年4月22日):上药服30天,咳血已完全止住,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已能上班参加一些工作。自觉病已愈,因须出差,希望取此丸药,以在途中服用。方药:仙鹤益寿胶囊、扶正固本胶囊各10盒,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

年9月随访:复查病灶消除,正常上班,未再发生咳血。

例二唐某,男,60岁。年8月5日初诊。患者因排便次数多,便带黏液,于年2月6医院诊断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切除手术,进行化疗数天。年9月出现胸闷,肝区疼痛,经CT检查诊断为肝转移癌,行肝癌切除术,并改化疗方案,具体用药不详。年8月2日复查,膀胱转移,患者拒绝西医治疗,寻求中医治疗。今症见:小便癃闭,点滴难通,小便带血,自感尿道口刺痛,腰酸而痛,头晕欲呕,肢怠乏力,夜寐不和,舌质红,光滑无苔,脉弦滑。辨证:肾阴不足,膀胱蕴热,血络受损。治则:补肾益阴,清利膀胱,凉血和络。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灵芝益气胶囊各10盒,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②汤药:女贞子30g,旱莲草10g,通草9g,萹蓄30g,赤小豆(打碎)30g,茯苓15g,白茅根60g,生地24g,黄柏10g,车前草30g,鳖甲15g(先煎),仙鹤草30g。水煎服,15剂。

二诊(年10月28日):服药10天,小便畅通,尿急已消,尿频亦除,灼痛尽解,血尿尚在,服完1疗程,余症均除,舌苔薄,脉滑,此邪去正尚未复,方药:①成药同前;②汤药: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生地黄24g,白茅根30g,车前草30g,黄芪30g,山药30g,太子参30g,泽泻10g,水煎服,30剂。

三诊(年12月8日):药后病情渐愈,腰酸热痛消除,小便溺色亦清,口干不渴,舌脉同前。尿检:蛋白尿阴性,红白细胞未见。嘱:①上方药3疗程;②六味地黄丸10瓶。患者症尽消退,存活至今,复查未见病变。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

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

副主编:

郑东英郭凤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wh/1316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