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组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义应加说明,才能了解古人处方的用意。“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无汗而喘,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助麻黄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有的把佐药改为次辅药。
煅把药物放在火内烧红,或放于耐火容器中间接火,使它的质地松脆。如牡蛎、瓦楞子,血余、明矾等即用此法。
熬熬是煮烂或煎干。煮烂:如猪肤汤(张仲景《伤寒论》方。猪肝一斤,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匀)中的熬香,就是煮烂而有香气。煎干:例如煎膏药(指薄贴)又称熬膏药,把药物放在麻油内熬成稠厚而能凝固的膏。
包煎有毛的植物药须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须包煎。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腻浑难喝,也可以包煎。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为了防止散在药汤内,也用包煎。
本草我国古来记载药物的着作,包括图谱之类,称为本草。本草记载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其中以草类为最多,所以名为本草。
擘某些药物在煎煮前应先用手指擘破,使它容易煎出药味。如桂枝汤中的大枣须擘破。
补剂补可去弱,如人参、黄耆之类。弱是虚弱的病证,须用补益的药物治疗。人参、黄耆合用熬膏,名“参耆膏”,可治脾肺气虚。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朮、茯苓、甘草)。
草药某些药用植物在一般中药书中没有记载,或有记载而现在一般医生很少使用,但在民间或草药医却能掌握使用,这些药用植物称为草药。
茶将药物轧成粗末,制成块状,用沸水泡或煎汁,代茶服用,如午时茶。
炒将药材放锅中加热,并不断拌炒。微炒:炒去水分,至药物表面微干,但无显着着化。炒爆:炒至药材爆裂为度,种子类药物如王不留行,系用文火炒至爆开。炒黄:炒至药材微带黄色,有特殊香气发出为度,加炒麦芽、炒谷芽等。炒焦: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内部深黄,如神鷮、白朮等。炒炭:炒至药材全部焦黑色,但中间仍呈黄褐色为度,也称为“炒存性”,如地榆、生地等。
冲服方剂中的沉香,木香等芳香药的饮片,先放碗内。其余药加水煎好,趁热冲入碗内,浸渍一会,待温单喝药汤,也有把少量散剂用药汤冲,待温搅匀服下,与“调服”相同。
冲服剂是将中药提炼成稠浸膏,加入适量的糖粉、矫味剂等,制成颗粒状散剂,分剂量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封口。服用时加开水冲服。
淬把药物用火烧红后,立刻投入水内或醋内,这样反复多次。此法又称“煅淬”。矿物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铜等多用此法。
大毒、常毒、小毒、无毒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是药物毒性剧烈的。常毒药的毒性次于大毒。小毒药的毒性小。无毒药即平性药。
大方对于邪气强盛,病有兼证的,使用大方。大方有五种意义:矣力雄猛;药味多;药量多;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疗下焦重病。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即是。
丹分为内服,外用两种。外用的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经过加热升华或熔化提炼而成的制剂,为粉末状。如白降丹、红升丹等(参阅“灵矣”条)。内服的,有的是散剂,如紫雪丹;有的是丸剂,如至宝丹、五粒回春丹;有的是锭剂,如辟瘟丹。丹剂也有同时供内服及外用的,如玉枢丹(一名紫金锭),是丸剂或锭剂。古代有炼丹术,丹的原意指升炼的丹。如白降丹、红升丹即其遗法。以后有丹之名,而实际已不是升炼。后人又说“丸散中药性峻烈而用量小的称为丹”。如紫雪丹,至宝丹确是加此,但《伤寒论》“白散”峻烈而用量甚小也不称丹,所以后人此说也只能作为参考。
单方是简单的方剂,用药不过一、二味,适应不过一、二证,药力专一而取效迅速。作为急救或专门攻逐一病,也是可取的。例如“甘草绿豆汤”治疗毒菌中毒,或用半边莲一两煎汤连服,驱除腹水等。
单行“七情”之一。是单用一药以发挥效能,如“甘草汤”、“独参汤”(参阅第四类的“七情“条)。
淡味渗泄为阳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渗泄是渗利排泄水湿的意思。淡味药能使水湿向下渗利排泄而出,其药性属于阳。例如通草和薏苡仁味淡,都能利小便而去水湿。
等分等是相等,分是分量。等分即是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同。
调服凡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黄、朱砂等药,须另制细末,把药汤煎后,取药汤少量,调入犀角末(或其它药)和匀服下,再服其余药汤。服紫雪丹也是加此。
锭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一般用糊混合后,制成如纺锤、圆锥、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内服时可将锭捣碎,温开水送服。外用是用醋或麻油等磨汁涂患处。
毒药攻邪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即使用有毒的药物以治病。毒的意义有几种:指药物的特性。如干姜偏热,黄苓偏寒,升麻升提,苏子降气,就利用其特性以袪扶正。药物有副作用的。加常山能截疟,但有引起呕吐的副作用。药物中也确有一些有剧毒的药,加轻粉,藤黄等,其使用须严格掌握,以防中毒。
顿服病在下部,宜多量一次服完。病不在下部而危重,也有用这种服法的。
炖将药材与辅料同入金属罐内,密封,于开水锅中加热,加酒炖地黄、大黄等。
发汗禁例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汗法:(1)头痛、发热,类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声音不重,疲倦无力,脉虚弱,是内伤证元气不足;(2)阴虚内热,傍晚时低热显着,脉细数无力;(3)伤食病,胸脘胀闷,吞酸水,嗳出腐臭的气味,身热,寸脉紧;(4)内有寒痰,手足寒冷,脉沉滑;(5)脚气病肿胀;(6)生于脏腑的内痈;(7)身体发斑;(8)风温初起,不恶寒,但恶热,不能辛温发汗;(9)湿温身热,只能化湿清热;(10)暑证身热自汗;(11)外感病应汗,但病人脐部附近的一个部位有动气(即跳动的感觉);(12)身热而脉沉,咽中干燥,病已入里;(13)少阴病手足寒冷,无汗;(14)身热而脉弱的;(15)少阳病往来塞热,胸胁痞胀,口苦咽干目眩等症;(16)失血的患者;(17)剧吐之后;(18)峻下之后;(19)淋症患者;(20)妇女月经刚来。以上对于不宜发汗的仅是举例。也有不宜汗而必须用汗法的,可以参阅汗法的“养阴解表”、“助阳解表”、“益气解表”、“养血解表”等条。
饭后服病在上焦的,须在饭后服药。一般认为除补养药,驱虫英外,多数药都可以饭后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饭前服病在下焦的,可在饭前服。一般认为补养药尤其是补肾药可以饭前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心腹以下者,克服药而后食」。)
方即方剂,是按照治疗原则,由多少不等的药物配合组织而成,并制成一定的剂型,应用于医疗预防。通过配合组织,药物可以发挥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用。例如:比较全面地适应病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清里。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如“大承气汤”,用大黄加枳实、厚朴、芒硝,加强了泻下作用。抑制某药的毒性:如“小半夏汤”,以半夏与生姜同用,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方剂的配合不同,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白朮与枳实同用,名“枳朮丸”,能强胃消食;白朮与干姜、茯苓、甘草同用,名“肾着汤”,治伤湿而身痛腰冷;白朮与黄耆、防风同用,名“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白朮与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同用,名“白朮散”,治妊娠脾虚,面目、肢体虚浮等。
方剂配伍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参见“君臣佐使条”。
复方(复方)以二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叫做复方。还有另外两种意义:本方之外,又加其它药味;方剂各药用量都一样的。适用于病情复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如“柴胡四物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半夏、川芎、当归、芍药、熟地、生姜、大枣。治虚劳日久,微有寒热,脉沉而数)。
甘澜水(劳水)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脉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羚羊角、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所以归经是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药物而归入二经或数经的,说明它的治疗范围较大,例加杏仁人入肺、大肠,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脾、胃、肾、膀胱,这四经有水湿的病,常用泽泻治疗。
寒剂寒能去热,如黄连、黄芩之类。即寒药治热证。例如表里火热俱盛,大热烦躁,甚则发狂,干呕,小便赤色,吐血,鼻出血,发斑,及疮疡疔毒等实热证,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寒无浮、热无沉语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的作用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浮”。热性药的作用是向上向外,所以没有“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桑叶性寒,能上行明目;巴豆性热,能向下通大便。
合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草药经水煎,浓缩成一定容量,或中草药的提取物以水为溶剂配制而成的液体制剂。必要时可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供内服(合剂不应有发霉、发酵等现象,允许有少量沉淀,但振荡后,沉淀应能均匀分散,不能有结块)。
烘、焙都是用微火对药物加热使它干燥的方法。“烘”是把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焙”,是把药物放在净瓦上或锅内焙燥,但不使烧焦。烘的热力比焙要弱一些。
后下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某些药需要后下(即迟一些投入煎煮)。例如钩藤久煎会失去药力,须待药快要煎好时投入,两三沸即使药汤离火。发表药的薄荷,久煎即失去药气,也要后下。泻下药的大黄。先用少量水浸,等药汤将煎好时投入,煎几沸即可。
滑剂滑可去着,如冬葵子、榆白皮之类。滑是滑利,着是有形之邪凝及结于体内,当用性质滑利的药去掉它。例如石淋,尿中有时挟砂石,排尿困难,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尿时疼痛难忍,或突然腰痛如折,牵连少腹,尿色黄赤而浑或带血,苔白或黄腻,脉数,用“葵子散”(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韦、木通)加金钱草、海金砂,尿内有血加大小蓟。
缓方适用于慢性虚弱的病证。有六种意义:药味多,互相制约,没有单独直达的力量;用无毒的药物治病,使病邪缓缓除去,免伤正气;药物的气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搀用甘药,利用其甘缓的药性,减弱猛烈药物的作用;用丸药缓缓攻逐邪气;用缓和药治本,增进人体的抗病力,疾病自然除去。缓方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即是。
急方是治疗急病重病的方剂。有四种意义:病势危急,应迅速救治的;用汤剂荡涤的作用较速;药性剧烈,气味都很雄厚;急则治标的方。急方如温法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即是。参见“热剂”条。
忌口患病服药,往往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灵枢.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等也都有所强调。实验证明,水肿忌食盐,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等,确有科学根据。此外,忌口还包括饮食物配合上的宜忌,一般的说,吃了油腻的东西,就不宜吃较多的生冷食物。但也有些忌口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例如小儿痲疹,不加区别地忌食生冷油腻,荤腥等物,往往就影响健康的恢复,或发生某些营养缺乏证;如服荆芥忌鱼蟹之类的忌口,是否会发生不利于健康的问题,均有待研究。
剂(剂型)古时所说的“剂”,指药物制成的形式,现在称为剂型。剂有多种,如汤、酒、丸、散、膏、丹、锭、片、露、霜、胶、茶、曲等(药物和处方的性质分为十剂、十二剂等,是另一种意义。一帖药或一付药,古人称为一剂药)。
兼方把作用不同的药物,安排在一方中同用,导做兼方。一般都认为以寒药治热证,以热药治寒证。但在病情复杂或危险时,必须用兼顾的方法,一方中有作用不同的药物,各顾一面,取得疗效。例如“大青龙汤”用麻黄等去表寒(治恶寒、发热、无汗),用石膏清里热(治烦躁)。“麻黄附子绌辛汤”治发热而恶寒甚剧(厚衣厚被而寒不减),精神衰疲,想睡,舌苔白滑或黑润,脉沉,这是外有表证,内则阳气衰,所以用麻黄解表发汗,用附子助阳气,细辛通表里。又如吐泻已止,汗出,手足寒冷,脉微欲绝,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这里的吐泻停止是阴液已竭,汗出,手足寒冷,脉微欲绝是阳气衰亡,故用干姜、附子、甘草助阳气,用猪胆汁益胃阴。
煎即把药加水煎煮。是汤剂的另一名称。
煎药法把药物加水煎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内服。煎药有一定的方法:发表药、理气药多用它的气,应用此较强烈的武火急煎(煎的时间较短)。补益药多取它的味,应用此较小的文火慢煎(煎的时问长些)。煎药时加水量多少,须依据药物的性质,处方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等而决定。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包煎”等法,各详本条。
降剂降可去升,如苏子,旋覆花之类。降是降抑,升指病热上逆,当用有降抑作用的药物。例如咳嗽气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黄,可用“苏子竹茹汤”(苏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降气化痰。
胶用动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复煎煮,浓缩后制成干燥的固体块状物质。多用为补养药。加驴皮胶、虎骨胶、鳖甲胶、龟扳胶、鹿角胶等。
禁方即秘方。保存秘方不传为医者恶习,亟宜改正以惠病家。
经方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着作。把《素问》、《灵枢》记载的方剂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合称为经方。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称为经方。一般所说的经方系指第三说(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真方歌括即《伤寒真方歌括》,虽然只有《伤寒论》的方剂,但陈修园把张仲景着作中的方剂称为经方,意思是很明显的。
酒剂现在也称为药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得澄明的液体。多用于活血袪风,通经活络,除痹止痛。
空腹服(平旦服)早晨末进食前服药,称为空腹服。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都是空腹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冷服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症(见《嵩崖尊生书》)。
临睡前服病在胸隔有积者,病在左右肋,病在肺,病在膈上者,可临睡前服(见清.景日珍《嵩崖尊生书》)。
露把药物加水蒸馏,收集所得的澄明液体,这就是露。露剂不能长期保存,应及时服用。
米泔水即淘洗食米的水,可供制药用。例如白朮用米泔水浸软,切片,或土炒或生用。用米泔水浸过,能去燥性而和中。
偶方方剂的药味合于双数叫做偶方。有二种意义:方剂只用两味药配合的;方中药物为超过二以上的只数。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主药来治疗的为偶方。偶方加“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桂枝----后世用肉桂,肉桂、附子为主药,温肾阳)。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远者偶之,……下者不以偶」这里举了两个偶方的组成为例。“远者偶之”是病位远的用偶方。“下者不以偶”是泻下不用偶方而要用奇方。但在后世已不拘此说。病位远的也用奇方,如“温脾汤”治寒积大便不通,用当归、干姜、附子、党参、芒硝、甘草、大黄共七味。“下者不以偶”,但“大承气汤”就是四味。
炮把药物放在高温的铁锅内急炒片时起烟,使药物的四面焦黄炸裂,叫做“炮”。如干姜、附子、天雄等用炮法,可减弱烈性。
炮制语出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指药材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的过程。炮制的目的在于:清除杂质及无用部份,使药物清洁,如洗,漂、泡等法。或除去腥臭气味,如桩白皮用麸炒,可以除去臭味。便于制剂、服用和保存。如为了切片或辗碎、用泡、、炒各法。为了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取有效成分,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矿物、介壳药,用或醋处理后质地松脆,既便于粉碎和减少煎煮时间,也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为了使药物干燥,便于保存,用烘、晒、阴干等法。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刺激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用生姜汁制过,才不致刺激喉咙,使人中毒。巴豆去油可减低毒性。改变药物性能,加强疗效。如生地清热凉血,酒蒸成为熟地,就变为性温而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作用。炮制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三类。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各详本条。
炮炙原来是两种不同的制药方法,以后被用来作为药材加工处理的总称。例如刘宋.雷[学支](音“效”)的《炮炙论》就是叙述药材加工处理的专书。
泡(浸泡、渍)用水浸泡药物。如枳壳、芍药浸泡后使之柔软,便于切片。当归,桔梗等浸湿后放容器中经过一定时间即变软容易切片,叫“伏”。桃仁、杏仁等放沸汤内浸泡,易于去皮尖,叫做“燀”(音“阐”)。用水将药渐渐渗透,使它变软,又不走失药性,叫做“渍”。
片把药料细粉加入适当淀粉糊或米浆,也可将药料用浸泡、煎熬等方法,除去药渣后,浓缩成膏,再将药料细粉或淀粉,充分混合均匀,用木质或金属模压片即成。
漂某些药材用流水或常换水浸漂,除去其毒性,盐分杂质、腥味,如海藻、肉苁蓉、盐附子、半夏等都用此法。
频服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多次分服。咽喉病,宜缓慢频频含咽。
七方从方剂组成的不同,进行分类,称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注: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定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奇方方剂的药味合于单数的叫做奇方。有两种意义:方剂只用一种药物;方内药物为超过一味以上的单数。一般认为病因单纯而用一种主药来治疗的为奇方。如“甘草汤”(生甘草一味,治少阴病咽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近者奇之,……,……汗者不以奇……」这里举了两个奇方的组成为例。“近者奇之”是病位近的用奇方。“汗者不以奇”是发汗不用奇方而要用偶方。但在后世已不拘此说。病位近的也用偶方,如:“桑菊饮“治上焦病,用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苦桔梗、甘草、苇根八味。“汗者不以奇”,但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共五味,却是奇方。
气味(性味)包括药气和药味而言。药物气味的错综不同,产生的作用便不同。每味药都有气和味,须综合运用。同是寒性药,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如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浮萍辛寒,能疏解表热。同是甘味药,气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胡桃肉甘温,能温肾补气;瓜蒌甘寒,能清热化痰。
气味阴阳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袪寒、助阳)属于阳;寒凉(清热、泻火、养阴)属于阴。五味(实际是六味)中的辛(散)、甘(缓)、淡(渗)属于阳;酸(收)、苦(坚、燥、泄)、咸(软坚、润下)属于阴。升、浮属于阳;沉、降属于阴
噙化噙是含在口内。噙化是口腔内含丸剂或锭剂溶化于口中。药物溶化后,有时需将溶液吐去(加急性扁桃扭炎,用山豆根,玄参制成丸剂噙化后,应吐去);有时需将溶液咽下(加治肺阴虚证,用滋阴清肺止咳的丸剂噙化后吞下即是。
轻方与重力相对待,单用奇方或偶方。
轻剂体可去实,如麻黄、葛根之类。指风邪在表,形成实证,须用轻开肌表以去风邪的方药。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痛,口不渴,无汗而喘,脉浮紧,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又如身热,不恶寒,但恶热,微汗,头痛,口渴,脉浮数,用“加减葛根葱白汤”(葛根、葱白、连翘、金银花、川芎)。
曲把药粉与面粉混合揉和,制成块状,使之发酵,叫曲剂。一般用水煎服,大多能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
去火毒是除去膏药中的火毒。膏药熬成后,加果立即摊涂贴在皮肤上,能刺激皮肤,轻的发痒,重的起水泡,甚至于溃烂,这叫做火毒。所以须先去火毒,才能贴用。去火毒的方法有二种:把刚熬成的膏药放在日光不能直接照到处一个较长的时期;浸泡在凉水内几天。后一法比较切合实用。
去油其目的在于减低药物的烈性或毒性。有的药物用火煨法去油,加肉豆蔻可以煨去油。有些不宜火煨去油的,加巴豆、续随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纸内压榨去油,或研细加水,待油质浮起,倒去水和油。如乳香、没药多用炒法去油。
热服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嵩崖尊生书》)。
热剂热能去寒,如干姜、附子之类。即热药治寒证。例如四肢寒冷,怕冷、四肢屈曲而睡,水泻,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口不渴,脉沉细无力,可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妊娠药忌怀孕期中,可能引起流产或损害母子的药物,一般不得使用,叫做妊振药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植物药类:毒草类: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野葛、羊踯躅、南星、半夏、大戟、芫花、常山。破血药类:牛膝、桃仁、牡丹皮、茜根、干漆、埋麦、1茹、三棱.鬼箭羽、通草、红花、苏木。吐下滑利药类,藜芦、巴豆、牵牛、皂荚、薏苡仁。辛温辛热药类:厚朴、肉桂、生姜。动物药类:毒虫类:水蛭、芫青、斑蝥、地胆、蜘蛛、蝼蛄、葛上亭长、蜈蚣、衣鱼、蛇蜕、蜥蜴、虻虫、蚱蝉、蛴螬。其它动物药类:猬皮、牛黄、麝香、龟板、鳖甲。矿物药类:代绪石、水银、锡粉、磠砂、砒石、芒硝、硫黄、雄黄、雌黄。其中有些是剧毒药,如砒石、巴豆、斑蝥等都绝对禁用;有的经过炮炙,可以使用,例如生半夏有毒能损胎,但用姜汁制过,成为姜半夏,可以治疗孕妇怀孕初期的经常恶心呕吐。所以有些妊娠禁忌药是否完全禁忌也须进一步研究。
编后语:
中医文化学习,中草药材分享,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