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瘘症状
膀胱瘘形成
膀胱瘘危害
膀胱瘘手术
中医膀胱瘘
膀胱瘘原因

医养融合有多难医疗养老人士都有必要

在中国老年医疗照护群里,和一位做植物人托养的创始人就养老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夸张地说讨论了三天两夜,大战八百回合。认真地说,讨论的话题与养老有关,与当前现状有关,与养老行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医院开始做养老服务)。

讨论的双方一位是供职在以医为主的植物人托养中心,另一位是在以养为核心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了数个年头。下文摘录的是代表“养”的一方的发言,因为是在群里讨论的,中间有其他朋友交流,有的是临时回应,所以看的时候有的会不太连贯,请大家谅解。

一、关于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言

对方观点是养老院有医护就可以,不要有活动室之类的(大意如此)。

我所在的养老院都是以刚需为主,平均年龄80岁,失能半失能较多,自理的多是80岁以上,老伴去世,有多种病,自己在家不安全,还有的年轻些的是因为车祸,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无法自理。

养老市场化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自理的不去住养老院,有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观的有观念、收入,客观的原因是没有满足他们需求的好一点的养老院。40.50后慢慢步入老年,他们有观念有钱,想享受高品质生活和养老服务,也无可厚非。北京的燕达,汇晨,里面自理老人很多,收住的老人质量很高,这是行业的一大进步。有优质养老企业能让老人和家属把钱花在老人身上,提升自己晚年生活质量,这是好事,总比紧衣缩食,亏了自己,把钱留给啃老族强。

养老机构有公办的有民办的,有营利和非营利的。都合理合法,养老院想着赚钱也没啥可议论的,前提是能做好服务,赢得家属和老人的认可。这样行业才能健康发展,老人和家属才有更多选择余地。如果开一家赔一家,谁还会一直开下去,这样又回到之前了:想去好一点的养老院却无处可选。

许多好一点的民营养老院提到建院渊源,不少都提到创始人面临父母需要人照顾,找养老院没有如意的,就自己创立一家理想中的养老院,不管真实成分有多少,但是多少反映了养老机构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多的原因。

哪个行业都有许多灰色地带,都是在不断改进完善,对养老行业也要多些耐心。真正的做养老的要站出来发声,引领养老观念,给老人和家属普及一些知识,教会客户鉴别的方法。所谓邪不压正,如果大家都沉默,都不吭声,那假的就占领市场,以假乱真,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或者选择假的,上当受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获得广泛认可,如果您的机构提供的服务仅能满足最下面的需求层次,只能说您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当然针对特殊群体的另当别论(比如服务植物人群体的,自我实现需求就放一边吧)。

他做植物人托养应该很专业,也很有爱心,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把自己看到的那些放到整个养老行业去说,未免太狭隘!因为作为一个在养老机构一线工作了七个年头的人看了表示不符合实情。我尊重您说话的权利,但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二、医院做养老的观点

对方认为养老院里要以医疗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还说养老院都是脏乱差。

医疗系做养老最开始容易把老人当病人看待。观念不变,思维不变,服务理念不变,绝对做不好!医院的病人,两者的重心也不一样,前者是治病,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后者是生活,以优质服务为核心。养老包括养身和养心。老人的需求有医护也有精神文化需求。古人讲到供养父母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讲动物与人的不同,很有启发指导作用。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看清自己也要瞅瞅别人,取长补短。

如果传统公立养老院的院长们认为自己所在的养老院模式是中国唯一的正确的模式,那就固步自封,也违背事实;

如果一个服务自理老人的机构把自己的机构特色标榜为最好和唯一,就会贻笑大方;

如果一个以服务失能为主的机构把这类群体的需要当做所有老人的需要,就太狭隘,太偏激了;

如果一个以服务失智老人为主的机构把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模式应用到其他老人身上,也会适得其反;

如果一个做机构养老的把机构养老当成纯养老真养老,把其他形式的如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社区居家养老,旅居养老等都看成伪养老,假养老,更有甚者把人家说成骗子,那就会陷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泥淖里。

不止是家属和老人需要观念更新,做养老的同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多走出去看看,这样才能尊重事实,虚怀若谷,学习借鉴,创新利用,不把自己当最好,当唯一,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个人办的满足基本需求的养老院因为条件限制,收费上不去,脏乱差在所难免。家属老人也接受。一个失能老人每月收不到元,吃住护理全包,你能指望它好到哪里去?但是也正是这些参差不齐的养老院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既不能都是高大上,也不能都是脏乱差。高中低档都有才符合市场和老人需求。

养老院应该按服务群体类别分类,这个类别可以包括身体状况,年龄等生理因素,有人提出的三阶段论比较符合现实,从退休到75岁是一个阶段,以自理老人为主,基本不需要住养老院,以居家养老为主;从75----85岁又是一个阶段,需要协助照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一部分服务,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住养老院了。第三阶段85岁以上的以及失能失智老人又是一个阶段,以全依赖的养护为主。

医养结合,对于最后一个阶段是必须,对中间阶段是需要,对第一个阶段是锦上添花。

里面以年龄划分只是为了说明,以身体状况和疾病相对更靠谱!

三、医院和养老院双向转诊的观点:

这点提的还是比较有远见的!

养老院收危重病人都是一步步来的。年我那时在的养老院,有个插三个管的人,医院已经放弃治疗了,家属想让住到我们那,当时护理部医疗部包括院长都反对,我那时在营销部,这事一直上报到总裁那里,总裁同意让住,但是运营方还是不愿接,大半夜打给我同屋女孩(是她营销过来的客户),让她放弃,别让客户来住,但是那个女孩坚持让住。这位客户(50多疾病导致的失能失智),是养老院里看似最严重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照顾,后来大家都意识到这类客户反而是最省心的,家属愿意花高价,还能降低人员配比(1:3都能照顾得很好),还没有令养老院最头疼的摔伤风险,就连护理员后来都喜欢照顾卧床的老人。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边干边摸索边总结,认识也是一步步改变的。

关于转诊,有个常见的问题,有的老人尤其是病情严重,身上插几个管子的老人,家属不想让老人再受罪了,想让在养老院通过优质的护理人性化的照料走完最后一程,此种情况下,若是老人突然从病情稳定发展到进一步恶化,有生命危险,医院送了,医疗人员要求必须送,这种情况下听谁的?

为何如此印象深刻,年,有位卧床老人在养老院住,住了不到一周,病情严重,养老院医生让外出住院,家属不同意,让用养老院班车给送回家,院里考虑到各种风险没有同意,后来联系的在路上老人去世了。

老人所在的是个大家族,兄妹八九人,都在郑州,家属听到长辈埋怨说要不去养老院,你妈也不会走的那么快。内部有了纷争,就一致对外,怪到养老院头上了,说是养老院不愿让用车把老人送回来,没有人道,没有良心,老一辈要捧着老人骨灰盒到园区来讨说法。

无奈之下,我和一位分管副院长到了他们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指责,当时副院长一直向他们赔不是,家属说啥他都说是他的错,因为我是女的,家属对我态度稍微好一些,但说话也非常难听。这是我从事养老工作最窝火最委屈的一次经历。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我也哭的很厉害,家属还是不放过,继续指责,大概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离开了。

期间联系我入住的家属一直从中做些调和,来之前也对我说她们亲戚会说难听话,让我有个心理准备。说白了我们是在配合她进行一场折磨人的演出。她面对家人的指责需要一个交代,也需要她们家人放过对她的埋怨!这些经历也让我对兄妹较多中提出让老人住养老院的家属深表理解,他们很有孝心,一般还担负主要的费用,老人在养老院住的好了,兄弟姐妹都省心放心也开心,但是一旦有点啥闪失,落埋怨的成冤大头的就成这个积极主动的家属了。因此当时的场面虽然压抑难堪,但是我打心底从没怨恨过那位家属。

回到转诊这个相关话题上,医院里可以开设以这种类似临终关怀群体为服务对象的护理院,服务介于没有医疗救治价值到临终关怀这个阶段的人。很有市场需求,也是社会期待。前段时间一篇传遍朋友圈的文章,一位北京的中年男子讲述的自己岳父因为感冒治病求医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明明知道没有救了,这个时候老人去哪里合适?

因为对这样的老人养老院收住时也面临很大压力,一是医的欠缺,二是对其他老人的冲击和影响。在医院就可以保证这两点。医院准备找一层楼做失能老人养护区,再开几间接收不再医治的危重老人的护理房。后面居家式的医养中心接收高龄自理和介助介护老人。

说实话,服务卧床老人植物人只要技术和经验达到了,并不难。但是介助介护级别的就不一样了,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能让这类客户满意那需要的服务水平更高。能让七八十岁的自理老人花高价钱住到养老院里不愿离开,更是值得点赞的!

养老机构要培养几位能够具备照顾这类特殊群体(插管的以及需要特殊护理照料的)的护理人员,提前预备,提前准备,才能应对不时之需。比如身上插管的如何护理,做膀胱造瘘的如何护理,都要学会。养老院每接一位特殊的客户,都是对运营团队的考验,也是一次大练兵。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才能保障信心,敢接是勇气,能护理好靠的是专业的技艺。前几个人会了。慢慢传帮带都会了,养老院的护理水平就上升一个大台阶,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别家不敢接的你敢,这就是特色,慢慢会变成客户口碑!

术业有专攻。在医这块您很专业,但是在养和护这块经过培训的农村大姐配合园区的营养配餐师,把老人照顾的非常好。延长了卧床老人的寿命,提高了生命质量,获得了老人家属以及社会的一致认可!您有时间了可以来参观。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服务体系,有的以护士为主,有的以护理员为主,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现实是年轻的护士很少愿意从事老人生活起居照料这块,在医院协助照料还行,在养老院里如果干护理,外界认为就是伺候人的,受人歧视!

我那时在的养老院也有二三十岁学护理或者护士专业干护理员的,基本上干的时间都不长,表现不错的都给提拔成楼层助理或者主管了,正是有这种机会,人家才愿意刚入职时干一段护理。

四、医和养的区别与联系(现在多地都在试点医养结合,医院大力兴建养老院,还有不少医疗人士自己开养老院、护理院)

医院的工作人员连养老院里的最基本特色最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只是会看病而已,有的甚至连对老人最基本的情况都缺乏认识。

几年来,我陪同老人医院看病,因为养老院服务好,连老人生病住院我们都尽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医院,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从科主任到医生到护士一部分人是对养老院有偏见的,甚至是歧视的。他们在给老人和家属的交流中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养老院带来许多麻烦。老人生病如此,老人因意外摔倒更是如此,比如他们在诊疗过程中一听老人是从养老院过来的,会随口说一句,养老院肯定没有家里好,怎么去那里住呀或者他们给老人说听说养老院里虐待老人,等与疾病与当事人没啥关系的话。但是因为与大环境有关,老人就是在养老院入住的,并且医院的。

医护人员不经意说出的自己的认识评论这个时候就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有些非理性的家属就会开始埋怨养老院,说要不是住到你们这里,要不是照顾不周,老人也不会生病住院云云。甚至有的在场家医院听到的话回去再对亲朋好友传播,最后的医院得出的结论是老人这次生病住院全是养老院的责任。因为没有老人和家属喜欢住院,特别是失能半失能的,奔波折腾还花钱,在医院听医护人员那样一说,恰好满足他们心理,有了归因和补偿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养老院造成的,轻者埋怨养老院,重者让养老院赔偿!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皆是医护人员说的话引起的。

更令人可笑可悲的是,以前我在的机构,医院没有任何关系,养老院有医疗部,能解决小毛病,老人需要住院时,医院。

去医院看病做手术,需要签各种各样的告知书,免责书,而医院,他们把自己的风险关到门外以后,就开始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间接或直接给家属传递不良信息,误导他们,让养老院成为了接盘侠!

从根源上讲,医院瞧不起养老院,医护人员瞧不起护理人员,这种现象不能说是普遍的,但是却很常见。对方在群里说了好几遍说养老院不欢迎医疗,排斥医疗,这不属实,但是作为我个人而言,确实在医院人员对养老院的污名化言论和中伤。

所以我觉得医护人员也有必要反思下,看看我说的这些有没在自己身上发生。

合作共赢一定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医养结合也一定在双方互信互敬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

医院是有严格等级的机制,资格深的可以对资历浅的发号施令。主任,医生,护士长,资深护士,小护士,越在底层越容易受到欺负,越容易有各种堆积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她们需要出口需要释放,那么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身上就成为了一个选择,而养老院就成了替罪羊,养老院里来的老人,家属大多数不在身边,陪护人员是养老院过来的护理员,护理员没有护士有技术,没有护士年轻,从多方面看,医护人员都有优越感,因而把偏见不满歧视发泄到护理员身上和她们身后的工作单位养老院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此段说的是极个例,医疗人士莫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而养老院里是一个相对平等有爱的工作场所,特别是护理型的养老院,护理可以说决定一切,护理员非常受重视和尊敬。评优评先和奖励基本都是以一线护理员为主,“赚钱不赚钱,全靠护理员”“护理员决定一切”,这些口号都有实际意义,在很多养老院都落实到对护理员的待遇和尊重上。

在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护理比医疗都受重视。

这也是以医为主的单位和以养为主的单位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差异,就去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只会出现1+1小于1的结果。

我现在在的医院归口是一个地方,一个集团下属的,并且二者就在一个大院。但是这样还无法避免上述情况,有次我有位同事陪老人看病回来说,医院那个护士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真想一个耳光抽下去。因为她也对家属说了起到煽风点火的话,虽然她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

医院过来的同事说,医院,在医院里你们以治病为主,服务范围很有限,不用操心他们吃饭,也不用太在意他们情绪和家庭关系,因为他治治病就回去了,医院的卫生,就餐其他细节也不会有太高期待。

但是在养老院不一样,这相当于他们的家,有的老人在养老院一住十多年,一直住到老,所以方方面面的服务都要满意,才有满意的老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对老人来说,就是大事。所以养老院提供的是综合性的多样化的服务。医生进入养老院容易把老人当病人,动不动就让人家检查,让人家住院,家属和老人对此很不满。血压高了也大惊小怪,让老人担惊受怕,缺乏一些理念和细节服务。

吐槽了这么多,是为了增进医疗人士和养老人士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说起医和养的关系,必须明确养老需要医疗!养是基础,医是支撑。针对活力老人的旅居养老组织方都派的有专职医生,更何况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了。

养是根本,医是保障。怕死怕出意外是人之常情,因而有医疗辅助,养老更放心,更安全!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求新入住接待时穿白大褂的医生必须出面迎接(医院里接过来的老人入住时例外,他们不愿看到白大褂)。

医护人员要对入住长者建立健康档案,了解和采集生活史病史等,每天查房,检测生命体征,根据老人情况调整用药情况,诊断老人病情,判断是否需要住院,等等,医疗必不可少!医的重要性还有一点,决定入住老人费用的护理级别,需要通过评估决定,而医生(医疗部主任)是评估小组的组长,在评估中起主导作用。

上述观点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和所思所想以及对别人观点的反思辩驳综合而成,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海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提出您的观点,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

                文章已于修改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
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a.com/pglwh/1264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